第一章 绪论 | 第1-25页 |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经济社会发展背景 | 第11-13页 |
·理论提出背景 | 第13-14页 |
·城镇化进程中的小城镇建设 | 第14-22页 |
·小城镇的地位与作用 | 第14-16页 |
·江西小城镇建设现状 | 第16-19页 |
·小城镇公共空间研究意义 | 第19-22页 |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 第22-2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2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22-23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与要求 | 第25-45页 |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类型 | 第25-42页 |
·按区位划分的小城镇外部空间类型 | 第26-29页 |
·按产业特色划分的小城镇外部空间类型 | 第29-32页 |
·按地理环境划分的小城镇外部空间类型 | 第32-37页 |
·按人的行为划分的小城镇外部空间类型 | 第37-42页 |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要求 | 第42-45页 |
·开放性 | 第42-43页 |
·可达性 | 第43-44页 |
·层次性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完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构想 | 第45-93页 |
·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的传统概况 | 第45-48页 |
·环鄱鄱阳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46-47页 |
·环鄱鄱阳湖地区的社会、历史环境 | 第47-48页 |
·环鄱鄱阳湖地区的小城镇的分布特征 | 第48页 |
·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48-51页 |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现状 | 第48-49页 |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中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塑造有特色的环鄱阳湖地区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 | 第51-93页 |
·小城镇外部公共空间的组织原则 | 第51-55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51-52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52-53页 |
·和谐发展原则 | 第53-55页 |
·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构成内容 | 第55-69页 |
·山水 | 第55-56页 |
·田野景观 | 第56-57页 |
·湿地 | 第57-58页 |
·场所 | 第58-65页 |
·建筑与构筑物 | 第65-68页 |
·其它 | 第68-69页 |
·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设计方法 | 第69-93页 |
·进行主客体互动的调查研究过程——提供设计创作思考依据和酝酿设计意念 | 第69-71页 |
·建立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组织秩序——追求多层次交往的公共空间品质 | 第71-75页 |
·组织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交通流线——创建人车和谐共处的交通组织系统 | 第75-78页 |
·构建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景观体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公共空间景观 | 第78-84页 |
·塑造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形态意象——因地制宜,强调建筑布局,追求山水乡镇特色 | 第84-93页 |
第四章 实例分析——江西景德镇瑶里新镇外部公共空间城镇设计 | 第93-113页 |
·规划区域现状条件分析 | 第93-96页 |
·城镇现状分析 | 第93-94页 |
·潜在优势 | 第94-95页 |
·存在问题 | 第95-96页 |
·规划定位研究 | 第96-98页 |
·区域条件分析 | 第96-97页 |
·新镇与古镇关系 | 第97页 |
·新镇性质定位 | 第97-98页 |
·规划设计布局 | 第98-110页 |
·进行主客体互动的调查研究过程——区位思考与构思理念 | 第98-100页 |
·建立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组织秩序——追求多层次交往的公共空间品质 | 第100-104页 |
·组织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交通流线——创建人车和谐共处的交通组织系统 | 第104-105页 |
·构建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景观体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公共空间景观 | 第105-108页 |
·塑造小城镇公共外部空间的形态意象——因地制宜,强调建筑布局,追求山水乡镇特色 | 第108-110页 |
·规划设计目标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3-117页 |
后记 | 第117-119页 |
附录 | 第119-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