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环境与发展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以昆明市五华区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生态城市概述第12-22页
   ·生态城市理论第12-17页
     ·生态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第12-13页
     ·生态城市的概念第13-15页
     ·国外研究概况第15-16页
     ·国内研究概况第16-17页
     ·五华区建设生态城市的情况第17页
   ·课题背景第17-22页
     ·问题的提出第17-18页
     ·研究范围第18页
     ·研究时段及数据处理说明第18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8-20页
     ·设计方案第20-21页
     ·创新点第21-22页
第二章 生态足迹模型第22-34页
   ·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理论第22-29页
     ·生态足迹的概念第22-24页
     ·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第24-27页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第27-28页
     ·万元GDP生态足迹第28-29页
   ·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第29-34页
     ·生态足迹第29-30页
     ·生态承载力第30页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第30-31页
     ·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第31-34页
第三章 CNNM(1,1)组合预测模型第34-44页
   ·灰色系统模型第34-37页
     ·灰色系统理论第34页
     ·GM(1,1)模型第34-37页
   ·BP神经网络模型第37-42页
     ·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理论第37-38页
     ·BP神经网络模型原理第38-39页
     ·BP神经网络算法第39-41页
     ·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第41-42页
   ·一阶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第42-44页
     ·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融合第42页
     ·组合模型建模机理第42-44页
第四章 五华区生态足迹计算及动态分析第44-68页
   ·五华区概况第44-47页
     ·自然环境第44-46页
     ·社会经济第46-47页
     ·五华区生态城市发展优势第47页
   ·2009年五华区生态足迹研究分析第47-55页
     ·生物资源生态足迹第48-49页
     ·能源资源生态足迹第49-51页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第51页
     ·2009年五华区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汇总和分析第51-55页
   ·五华区生态足迹动态计算及分析第55-68页
     ·生态足迹计算及动态分析第55-60页
     ·生态承载力计算及动态分析第60-63页
     ·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计算及动态分析第63-66页
     ·五华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分析第66-68页
第五章 五华区生态城市发展预测及对策第68-78页
   ·GM(1,1)模型用于预测人均生态足迹的可行性第68页
   ·CNNM(1,1)模型预测人均生态足迹第68-72页
     ·BP神经网络训练第68-71页
     ·模型精度比较与检验第71-72页
     ·CNNM(1,1)模型预测"十二五"期间人均生态足迹第72页
   ·生态足迹增大原因分析第72-74页
     ·人口规模第73页
     ·产业结构不合理第73-74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不合理第74页
   ·对策和措施第74-78页
     ·建立生态功能区划第74页
     ·逐步建立人口均衡型社会第74页
     ·生态经济学的建立第74-75页
     ·产业生态转型和生态产业的建设第75页
     ·生态农业建设第75页
     ·资源的保护第75-76页
     ·生态体系的建立第76-78页
第六章 结论第78-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86-87页
附录B 附图第87-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废线路板非金属细粉资源化与实用化研究
下一篇:改良A~2/O与人工潜流湿地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