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 第1-19页 |
·植物衰老研究历史 | 第7-10页 |
·植物衰老是一种程序性细胞死亡 | 第7-8页 |
·衰老概念与类型 | 第8-9页 |
·衰老机制与假说 | 第9-10页 |
·植物衰老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 第10-11页 |
·叶绿素降解 | 第11页 |
·蛋白质代谢 | 第11-12页 |
·活性氧、自由基代谢 | 第12-13页 |
·影响衰老的因素 | 第13-14页 |
·环境因素 | 第13-14页 |
·内在因子 | 第14页 |
·小麦衰老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小麦的同步特性 | 第15-16页 |
·概念 | 第15页 |
·同步特性与源库理论 | 第15页 |
·同步特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氮素施用技术与小麦衰老的关系 | 第16-19页 |
·氮与叶绿素的关系 | 第17页 |
·氮与叶片气孔导度的关系 | 第17-18页 |
·氮与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关系 | 第18页 |
·氮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关系 | 第18页 |
·氮与硝酸还原酶(NR)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试验地 | 第19页 |
·供试材料 | 第19-20页 |
·试验设计 | 第20页 |
·调查项目和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1-58页 |
·春小麦衰老进程的研究 | 第21-41页 |
·春小麦籽粒生长进程分析 | 第21-24页 |
·开花后主要功能叶片干重的变化 | 第24-25页 |
·旗叶净光合速率(PN)的变化 | 第25-26页 |
·旗叶气孔导度(CS)的变化 | 第26-27页 |
·细胞间隙C02浓度(CI)的变化 | 第27-28页 |
·蒸腾速率(TR)的变化 | 第28-29页 |
·叶绿素含量及其变化 | 第29-33页 |
·叶绿素A 含量的变化 | 第29-30页 |
·叶绿素B 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叶绿素总含量(A+B)的变化 | 第31-33页 |
·叶绿素A/B的变化 | 第33页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 | 第33-35页 |
·活性氧酶促代谢 | 第35-38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与质膜透性 | 第38-41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38-40页 |
·质膜透性 | 第40-41页 |
·氮素对小麦衰老的调控 | 第41-58页 |
·不同氮肥处理对灌浆期叶面积指数及叶面积持续期的影响 | 第41-43页 |
·不同氮肥处理下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43-45页 |
·不同氮肥处理下旗叶气孔导度的变化 | 第45-46页 |
·氮素营养对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不同氮素营养对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47-49页 |
·不同氮素处理旗叶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细胞膜脂过氧化作用与质膜透性 | 第50-53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50-51页 |
·不同施氮处理小麦旗叶电导率的变化 | 第51-53页 |
·活性氧酶促代谢 | 第53-56页 |
·不同追氮处理下春小麦旗叶POD 活性的变化 | 第53-54页 |
·不同追氮处理下春小麦旗叶SOD 活性的变化 | 第54-55页 |
·不同追氮处理下春小麦旗叶CAT 活性的变化 | 第55-56页 |
·氮素营养状况对小麦籽粒产量与产量结构的影响 | 第56-58页 |
·氮素营养对小麦植株性状与籽粒产量的影响 | 第56-57页 |
·氮素营养对小麦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8-62页 |
·结论 | 第58-61页 |
·小麦衰老进程 | 第58-60页 |
·籽粒形成进程 | 第59页 |
·小麦的衰老表现 | 第59-60页 |
·小麦衰老进程的阶段划分 | 第60页 |
·不同施氮方式对小麦衰老的影响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