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过度公共投资的成因分析--一个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博弈分析框架
1 导论 | 第1-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本文的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12页 |
·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 | 第12-17页 |
·本文的基本假设 | 第12-15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相关文献评述 | 第17-27页 |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述评 | 第17-23页 |
·交易费用经济学 | 第17-19页 |
·产权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合约经济理论 | 第21-23页 |
·政府行为相关理论述评 | 第23-27页 |
·政府行为外部性理论 | 第23-24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4-25页 |
·政府寻租理论 | 第25-27页 |
3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现状及制度环境 | 第27-33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扩张的现状 | 第27-29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基本状况 | 第27-28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29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的制度环境 | 第29-33页 |
·城市土地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地方政府投资体制的主要特征 | 第30-31页 |
·地方官员任命与民主选举制度 | 第31-33页 |
4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过度的成因分析 | 第33-45页 |
·地方政府官员的经济激励分析 | 第33-41页 |
·寻租行为的三方博弈模型 | 第33-38页 |
·假设与模型描述 | 第33-35页 |
·模型推导与求解 | 第35-36页 |
·均衡解的理论意义 | 第36-38页 |
·地方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 | 第38-40页 |
·利益集团寻租活动的领域 | 第38页 |
·利益集团影响官员的方式 | 第38-40页 |
·居民监督中的搭便车行为 | 第40-41页 |
·公共投资对居民福利的影响 | 第40页 |
·居民监督中的“搭便车”行为 | 第40-41页 |
·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激励分析 | 第41-45页 |
·上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与晋升激励 | 第41-43页 |
·晋升激励的博弈分析模型 | 第42页 |
·博弈模型的解释及其含义 | 第42-43页 |
·同级政府非理性竞争与囚徒困境 | 第43-45页 |
·官员间的“囚徒困境”模型 | 第43-44页 |
·博弈模型的分析及其含义 | 第44-45页 |
5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行为的外部性分析 | 第45-54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行为的外部性及其度量 | 第45-47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行为的外部性 | 第45-46页 |
·行政垄断的外部性 | 第45页 |
·政府规制的外部性 | 第45-46页 |
·寻租活动的外部性 | 第46页 |
·政府公共投资行为外部性的度量 | 第46-47页 |
·成本收益分析与帕累托标准 | 第46-47页 |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应用 | 第47页 |
·地方政府公共投资外部性的矫正及其政策含义 | 第47-54页 |
·推进城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 第47-49页 |
·明晰城市土地各项使用权 | 第47-48页 |
·调整城市土地产权结构 | 第48-49页 |
·构建城市土地产权市场 | 第49页 |
·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改革 | 第49-51页 |
·突出规范性和差异性 | 第50页 |
·建设和完善监督机制 | 第50-51页 |
·加大三项工作力度 | 第51页 |
·地方民主监督制度机制设计 | 第51-54页 |
·优化权力资源配置 | 第52页 |
·强化人大监督职能 | 第52-53页 |
·激励社会参与监督 | 第53-54页 |
6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4-56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4-55页 |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之处 | 第55页 |
·本文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55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和所获奖励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