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风暴潮简介 | 第12-13页 |
| ·风暴潮的定义 | 第12页 |
| ·风暴潮的发展阶段 | 第12-13页 |
| ·我国风暴潮的地理分布 | 第13页 |
| ·风暴潮的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 ·风暴潮模式的发展 | 第13-16页 |
| ·风暴潮中非线性作用的研究 | 第16-18页 |
| ·风暴潮模型中气压场和风场的研究 | 第18页 |
| ·风应力的研究 | 第18-19页 |
| ·数据同化技术在风暴潮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可变边界模型在风暴潮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长江口及杭州湾概况和风暴潮特点 | 第23-30页 |
| ·长江口及杭州湾的地理特性 | 第23-24页 |
| ·长江口及杭州湾的水动力特性 | 第24-26页 |
| ·径流 | 第24页 |
| ·潮波 | 第24-25页 |
| ·盐度 | 第25页 |
| ·风浪 | 第25-26页 |
| ·长江口及杭州湾风暴潮特点 | 第26-27页 |
| ·台风计算个例 | 第27-30页 |
| ·9711号台风 | 第27-28页 |
| ·0012号台风 | 第28页 |
| ·0014号台风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台风气压场的选取及风场的计算 | 第30-43页 |
| ·台风气压场 | 第30-32页 |
| ·台风风场 | 第32-34页 |
| ·气压场、风场的比较和验证 | 第34-43页 |
| ·台风资料 | 第34-37页 |
| ·台风气压场的比较 | 第37-39页 |
| ·台风风场的比较 | 第39-41页 |
| ·台风风场的验证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ECOM-SI模式介绍、设置及验证 | 第43-57页 |
| ·ECOM-SI模式的介绍 | 第43-44页 |
| ·模式的设置 | 第44-51页 |
| ·计算网格 | 第44-46页 |
| ·计算域水深分布 | 第46-47页 |
| ·底质粒径分布 | 第47-48页 |
| ·初始条件 | 第48-49页 |
| ·边界条件 | 第49-51页 |
| ·固边界及开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 ·海面边界条件 | 第50页 |
| ·海底边界条件 | 第50-51页 |
| ·干湿网格判别法 | 第51页 |
| ·模式的验证 | 第51-57页 |
| ·潮位验证 | 第52-53页 |
| ·流速、流向验证 | 第53-57页 |
| 第五章 径流、天文潮和风暴潮单因子作用下水位及流场的模拟 | 第57-74页 |
| ·径流单因子作用对于水位及流场的影响 | 第58-61页 |
| ·天文潮单因子作用对于水位及流场的影响 | 第61-68页 |
| ·风暴潮单因子作用对于水位及流场的影响 | 第68-74页 |
| 第六章 径流、天文潮和风暴潮耦合作用下水位及流场的模拟 | 第74-93页 |
| ·径流、天文潮与风暴潮三项动力因子的说明 | 第74-75页 |
| ·三个台风期间天文潮位的验证 | 第75-76页 |
| ·风暴潮三维数值模拟 | 第76-93页 |
| ·风暴潮水位的模拟 | 第77-82页 |
| ·三个动力因子耦合作用下风暴潮流场的模拟 | 第82-93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后记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