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花卉种子解除休眠及萌发生理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30页 |
·种子休眠的原因(类型)和机理 | 第8-16页 |
·种子休眠的概念及意义 | 第8-9页 |
·种子休眠的类型与原因 | 第9-13页 |
·种子休眠的机理 | 第13-16页 |
·种子休眠的研究 | 第16-25页 |
·种子休眠机理的研究方法 | 第16-19页 |
·种子休眠破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破眠机理的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促进种子萌发的研究概况 | 第25-28页 |
·适时采种 | 第25-26页 |
·种子引发处理 | 第26页 |
·种子吸湿回干处理 | 第26-27页 |
·化学物质处理 | 第27-28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种子破除休眠方法及适宜萌发条件的研究 | 第30-5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破除种子休眠的研究 | 第31-32页 |
·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研究 | 第32-33页 |
·数据分析和图的处理 | 第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45页 |
·种子休眠原因的研究情况 | 第33-37页 |
·不同破除休眠方法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7-42页 |
·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选择 | 第42-45页 |
·讨论 | 第45-50页 |
·种子的休眠原因 | 第45-47页 |
·破除种子休眠的方法 | 第47-49页 |
·种子适宜的发芽条件 | 第49-50页 |
第三章 促进种子萌发及生理的研究 | 第50-6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页 |
·方法 | 第50-51页 |
·数据分析和图的处理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 第51-53页 |
·电导率的比较 | 第53-54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 | 第55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过氧化物酶(POD)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第56-57页 |
·不同处理对种子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7-58页 |
·种子活力指数与其它指标的相关分析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3页 |
·促进种子萌发的方法 | 第59-60页 |
·促进种子萌发的机理 | 第60页 |
·种子活力概念及测定方法 | 第60-61页 |
·测定指标与种子活力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