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体水质改善技术及沉积物中磷细菌作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8-40页 |
·我国地表水资源现状 | 第18-21页 |
·我国地表水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我国地表水污染现状 | 第19-20页 |
·地表水体污染特征 | 第20页 |
·湖泊污染特征 | 第20-21页 |
·地表水体污染的危害 | 第21-22页 |
·水体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21页 |
·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第21-22页 |
·地表水体水质改善技术研究 | 第22-30页 |
·污染地地表水典型物理修复技术 | 第22-27页 |
·污染地表水典型生物修复技术 | 第27-28页 |
·污染地表水典型生态修复技术 | 第28-30页 |
·地表水体沉积物中磷释放机理研究 | 第30-38页 |
·地表水中的磷 | 第30-36页 |
·水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 | 第36-38页 |
·本论文选题思路 | 第38-40页 |
第二章 水质改善技术对水环境因子影响研究 | 第40-57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5页 |
·沉积物 | 第40-41页 |
·上覆水 | 第41页 |
·分析方法 | 第41页 |
·实验方案 | 第41-4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5-56页 |
·不同氧浓度对控制底泥释放氮化合物的影响 | 第45-47页 |
·不同氧浓度对控制底泥释放总磷的影响 | 第47-49页 |
·水生植物对水体N、P的去除效果 | 第49-51页 |
·水生植物在去除TN中的作用 | 第51-52页 |
·生物栅处理对水体有机物和溶解氧的影响 | 第52-53页 |
·生物栅处理对水体氨氮及总磷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就地接触氧化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 第54-55页 |
·就地接触氧化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效果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杭州内河水质改善实践 | 第57-76页 |
·杭州内河引水冲污实践 | 第57-64页 |
·杭州市区河道现状及历史变迁 | 第57-59页 |
·杭州市区主要河道水质状况 | 第59-61页 |
·杭州市城市河流引水总量 | 第61-62页 |
·杭州市城市河流引配水工程实施路线 | 第62页 |
·杭州内河引水效果 | 第62-64页 |
·杭州内河人工增氧实践 | 第64-71页 |
·人工增氧工程概况 | 第64-65页 |
·河道水质及沉积物微生物变化 | 第65-71页 |
·杭州内河疏浚工程实践 | 第71-74页 |
·杭州内河疏浚工程概况 | 第71-72页 |
·疏浚对沉积物释放的短时影响实验设计 | 第72页 |
·疏浚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72-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四章 地表水体沉积物中磷细菌作用研究 | 第76-99页 |
·引言 | 第7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6-81页 |
·沉积物的采集 | 第76-77页 |
·上覆水的配制 | 第77页 |
·微生物培养基 | 第77页 |
·实验方案 | 第77-79页 |
·分析方法 | 第79-8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81-97页 |
·微生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磷循环中的作用 | 第81-89页 |
·微生物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及其作用 | 第89-92页 |
·沉积物中的磷细菌 | 第92-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99-112页 |
·研究结论 | 第99-101页 |
·本研究特色 | 第101页 |
·研究展望 | 第10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博士期间发表及撰写的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