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及模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7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化工过程强化技术 | 第10页 |
| ·分散细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 | 第10-23页 |
| ·惰性固体细颗粒对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11-15页 |
| ·惰性固体细颗粒对界面积及气含率的影响 | 第15-17页 |
| ·活性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增强作用 | 第17-23页 |
| ·分散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第23-25页 |
| ·传输作用 | 第23页 |
| ·流体力学作用 | 第23-24页 |
| ·阻止气泡聚并作用 | 第24-25页 |
| ·边界层内反应作用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页 |
| ·模型研究进展 | 第25-35页 |
| ·传输机理模型 | 第26-32页 |
| ·其他机理模型 | 第32-34页 |
| ·经验模型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本文工作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微观机理模型 | 第37-87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细颗粒增强气液传质机理 | 第38-41页 |
| ·传输作用 | 第38-39页 |
| ·流体力学作用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存在分散细颗粒时的传质方程 | 第41-47页 |
| ·模型假设 | 第41-46页 |
| ·模型方程 | 第46-47页 |
| ·模型方程的求解方法 | 第47-49页 |
| ·模型方程无因次化 | 第47-48页 |
| ·模型方程离散化 | 第48-49页 |
| ·增强因子定义 | 第49-51页 |
| ·计算模拟用基本输入数据 | 第51-52页 |
| ·空白溶液模拟 | 第52-55页 |
| ·点颗粒模拟 | 第55-64页 |
| ·一维点颗粒模拟 | 第55-57页 |
| ·二维点颗粒模拟 | 第57-64页 |
| ·三维多个真实颗粒模拟 | 第64-76页 |
| ·三维真实颗粒模拟 | 第65-71页 |
| ·三维模型中颗粒的屏蔽作用 | 第71-73页 |
| ·其他参数对增强因子的影响 | 第73-76页 |
| ·实际体系与前述模型的区别 | 第76-77页 |
| ·实际分散体系增强因子计算 | 第77-85页 |
| ·三维大量真实颗粒模拟 | 第77-80页 |
| ·用于实际计算的修正 | 第80-85页 |
| ·结论 | 第85-87页 |
| 第三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宏观应用模型 | 第87-101页 |
| ·增强机理分析 | 第87-90页 |
| ·过渡相扩散系数 | 第87-88页 |
| ·有效扩散系数 | 第88-90页 |
| ·宏观模型补充机理 | 第90页 |
| ·宏观应用增强因子模型 | 第90-92页 |
| ·传质系数模型 | 第90-91页 |
| ·通用增强因子模型 | 第91-9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6页 |
| ·有效扩散系数 | 第92页 |
| ·传输作用项 | 第92-94页 |
| ·流体力学作用项 | 第94-95页 |
| ·综合考虑两作用 | 第95-96页 |
| ·实验验证 | 第96-98页 |
| ·结论 | 第98-101页 |
| 第四章 细颗粒增强微溶气体吸收实验研究 | 第101-113页 |
| ·实验物系选择 | 第101页 |
| ·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 | 第101-103页 |
| ·实验装置 | 第101-102页 |
| ·实验条件及实验步骤 | 第102-103页 |
| ·实验数据处理 | 第103-105页 |
| ·异丁烯及氢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参数 | 第105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05-110页 |
| ·活性炭-水浆料吸收异丁烯 | 第106-108页 |
| ·活性炭-水浆料吸收氢气 | 第108-109页 |
| ·TIHIND 模型与GEFM 的理论预测 | 第109-110页 |
| ·结论 | 第110-11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7-129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9-131页 |
| 附录 I ——符号说明 | 第131-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