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点摘要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1 引言 | 第13-28页 |
| ·问题的提出、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 ·问题提出 | 第14-15页 |
| ·选题依据 | 第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 ·前人工作基础、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 | 第16-24页 |
| ·前人工作基础 | 第16-18页 |
| ·研究程度 | 第18-23页 |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26-28页 |
| 2 古地磁学原理和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 ·古地磁学原理 | 第28-32页 |
| ·古地磁学的基本概念 | 第28-29页 |
| ·磁性矿物 | 第29-31页 |
| ·岩石的磁化强度 | 第31-32页 |
| ·古地磁的研究方法 | 第32-38页 |
| ·古地磁采样 | 第32-33页 |
| ·古地磁测量和仪器 | 第33页 |
| ·剩余磁性稳定性检验和退磁 | 第33-34页 |
| ·数据处理与资料整理 | 第34-38页 |
| 3 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主要地质特征 | 第38-83页 |
|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主要沉积建造特征 | 第39-44页 |
| ·特提斯喜马拉雅(TH) | 第39-40页 |
| ·高喜马拉雅(HH) | 第40-42页 |
| ·低喜马拉雅(LH) | 第42-43页 |
| ·亚喜马拉雅(SH) | 第43-44页 |
| ·岩浆活动及岩石记录 | 第44-53页 |
| ·侵入岩浆活动 | 第44-49页 |
| ·脉岩 | 第49-51页 |
| ·火山岩 | 第51-52页 |
| ·岩浆作用的时空演化规律 | 第52-53页 |
| ·变质岩与变质作用 | 第53-63页 |
| ·高喜马拉雅变质岩 | 第53-56页 |
| ·变质作用 | 第56-58页 |
| ·变质作用的P-T-t轨迹趋势分析 | 第58-60页 |
| ·变质期次 | 第60-63页 |
| ·珠穆朗玛峰地区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 第63-83页 |
| ·各次级构造单元的主要地质构造特征 | 第64-73页 |
| ·造山带规模的区域性断裂 | 第73-77页 |
| ·喜马拉雅造山带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77-83页 |
| 4 珠穆朗玛峰地区构造古地磁及两个超级大陆的相对运动 | 第83-95页 |
| ·地层概况与采样 | 第83-84页 |
| ·古地磁测试数据 | 第84-85页 |
| ·构造古地磁新结果 | 第85页 |
| ·天然剩余磁性 | 第85页 |
| ·热退磁 | 第85页 |
| ·讨论 | 第85-89页 |
| ·南北两个超级大陆古生代以来的相对运动 | 第89-95页 |
| ·南北两个超级大陆的由来 | 第89-90页 |
| ·特提斯演化 | 第90-92页 |
| ·印度板块和劳亚大陆古生代以来的相对运动 | 第92-95页 |
| 5 珠穆朗玛峰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磁组构及其构造含义 | 第95-124页 |
| ·引言 | 第95-98页 |
| ·构造塑性挤出模型 | 第95-97页 |
| ·伸展跨塌模型 | 第97-98页 |
| ·地质背景 | 第98-105页 |
| ·岩石建造 | 第98-99页 |
| ·主中央断裂 | 第99-103页 |
| ·藏南拆离系 | 第103-105页 |
| ·采样和测试 | 第105页 |
| ·磁组构特征分析 | 第105-121页 |
| ·磁各向异性度P | 第105-118页 |
| ·平均百分率各向异性度H | 第118页 |
| ·磁化率椭球体的形状 | 第118页 |
| ·平均最小磁化率主轴方向 | 第118-119页 |
| ·磁各向异性图 | 第119-121页 |
| ·讨论和结论 | 第121-124页 |
| 6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 第124-140页 |
|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的证据 | 第124-132页 |
| ·地质证据 | 第124-128页 |
| ·生物群落的时空分布证据 | 第128页 |
| ·古地磁证据 | 第128-129页 |
| ·古地貌证据 | 第129-130页 |
| ·古气候证据 | 第130-132页 |
| ·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第132-135页 |
| ·俯冲碰撞隆升阶段(K_2-E_2) | 第132页 |
| ·汇聚挤压隆升阶段(E_3-N_1) | 第132-134页 |
| ·均衡调整快速隆升阶段(N_2-Q) | 第134-135页 |
| ·青藏高原隆升的特征 | 第135-136页 |
| ·隆升时代和隆升幅度 | 第135页 |
| ·隆升方式 | 第135-136页 |
| ·青藏高原隆升的机制 | 第136-140页 |
| 结语 | 第140-142页 |
| 致谢 | 第142-143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3-154页 |
| 图版说明 | 第154-159页 |
| 附件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