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7页 |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概述 | 第7-13页 |
(一)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意义和模式 | 第7-10页 |
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 第7-8页 |
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意义 | 第8-9页 |
3.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基本模式 | 第9-10页 |
(二) 研究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价值 | 第10-13页 |
1. 合理构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贯彻宪法原则、依法治国的关键 | 第11-12页 |
2. 合理构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在司法上实现依法治国目标的关键 | 第12页 |
3. 合理构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的局面 | 第12-13页 |
二、外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 | 第13-22页 |
(一) 国外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一般做法 | 第13-15页 |
1. 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 | 第14页 |
2. 通过明确行政行为的定义,来确定行政诉讼范围 | 第14页 |
3. 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主要方式是概括式与列举式 | 第14-15页 |
(二)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国别比较 | 第15-22页 |
1. 美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15-16页 |
2. 英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16-17页 |
3. 法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17-19页 |
4. 德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19-20页 |
5. 日本行政诉讼受案范围 | 第20-22页 |
三、我国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规定及其反思 | 第22-29页 |
(一) 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和基本模式 | 第22页 |
1. 受案范围的确定标准 | 第22页 |
2. 受案范围的基本模式 | 第22页 |
(二) 行政诉讼法关于受案范围的具体规定 | 第22-26页 |
1.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括式规定 | 第22-23页 |
2.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列举式规定——可诉行政行为 | 第23-25页 |
3. 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否定列举式规定――不受理的事项 | 第25-26页 |
(三) 对我国关于行政诉讼范围规定的反思 | 第26-29页 |
1. 确定行政诉讼范围的原则不适当 | 第26页 |
2. 受案标准的不适当限制了行政诉讼范围 | 第26-29页 |
四、完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路径和设想 | 第29-38页 |
(一) 在原则上对行政诉讼范围进行重构——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 | 第29-30页 |
1. 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具有可行性 | 第29-30页 |
2. 实行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具有现实性 | 第30页 |
(二) 改变现行行政诉讼受案标准 | 第30-31页 |
(三) 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范围 | 第31-34页 |
1. 抽象行政行为纳入受案范围的必要性 | 第31-33页 |
2. 抽象行政行为可诉性的范围 | 第33页 |
3. 将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纳入受案范围的方式 | 第33-34页 |
(四) 关注对内部行政行为的救济 | 第34-36页 |
(五) 扩大行政诉讼法所保障的权利范围 | 第36-37页 |
(六) 采用科学的方式规定行政诉讼范围 | 第37-38页 |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