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引言 | 第1-15页 |
| 1.1 植物异形叶性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 第8-9页 |
| 1.2 植物组织和细胞结构与耐盐性的关系 | 第9-10页 |
| 1.3 胡杨的离体培养 | 第10-11页 |
| 1.4 盐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1-13页 |
| 1.4.1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1-12页 |
| 1.4.2 盐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12-13页 |
| 1.5 植物叶片发育蛋白质的研究 | 第13-15页 |
| 2.胡杨异形叶结构特征的研究 | 第15-22页 |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5-16页 |
| 2.1.1 材料 | 第15页 |
| 2.1.2 方法 | 第15-16页 |
| 2.1.2.1 扫描电镜切片 | 第15-16页 |
| 2.1.2.2 显微电镜切片 | 第16页 |
| 2.1.2.3 透射电镜切片 | 第16页 |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2页 |
| 2.2.1 结构特征 | 第16-20页 |
| 2.2.1.1 表面结构特征 | 第16-17页 |
| 2.2.1.2 显微结构特征 | 第17-18页 |
| 2.2.1.3 超微结构特征 | 第18-20页 |
| 2.2.1.3.1 叶肉细胞 | 第18-19页 |
| 2.2.1.3.2.输导组织 | 第19-20页 |
| 2.2.2 讨论 | 第20-22页 |
| 3.离体培养条件对胡杨叶片发育影响的研究 | 第22-32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3.1.1 材料 | 第22页 |
| 3.1.2 方法 | 第22-24页 |
| 3.1.2.1 无菌体系建立 | 第22-23页 |
| 3.1.2.1.1 NaCl0灭菌 | 第22页 |
| 3.1.2.1.2 HgCl_2灭菌 | 第22-23页 |
| 3.1.2.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第23-24页 |
| 3.1.2.2.1 离体茎段启动培养 | 第23页 |
| 3.1.2.2.2 离体茎段增殖培养 | 第23页 |
| 3.1.2.2.3 对离体茎段的盐分胁迫和水分胁迫处理 | 第23页 |
| 3.1.2.2.4 不同浓度钙离子对胡杨组培黄花苗的处理 | 第23-24页 |
| 3.1.2.2.5 器官发生 | 第24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 3.2.1 无菌体系建立 | 第24-25页 |
| 3.2.1.1 外植体灭菌 | 第24页 |
| 3.2.1.2 NaCl0灭菌 | 第24-25页 |
| 3.2.1.3 HgCl_2灭菌 | 第25页 |
| 3.2.2 培养条件 | 第25-30页 |
| 3.2.2.1 离体茎段的启动培养 | 第25-27页 |
| 3.2.2.2 离体茎段继代培养 | 第27-29页 |
| 3.2.2.3 不同离子浓度对离体苗黄化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 3.2.2.4 盐胁迫和水分胁迫对胡杨离体苗叶形发育的影响 | 第30页 |
| 3.2.2.5 不同培养条件对胡杨器官发生的影响 | 第30页 |
| 3.2.3 讨论 | 第30-32页 |
| 4.胡杨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分析 | 第32-39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 4.1.1 材料 | 第32页 |
| 4.1.2 试剂 | 第32-33页 |
| 4.1.3 可溶性蛋白质的提取和电泳 | 第33-34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4.2.1 胡杨叶片的蛋白质分析 | 第34-35页 |
| 4.2.2 胡杨与旱柳,加杨的蛋白质对比 | 第35-36页 |
| 4.3 讨论 | 第36-39页 |
| 4.3.1 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 4.3.2 关于苯甲基磺酰氟(PMSF)的使用 | 第37-38页 |
| 4.3.3 蛋白质分析 | 第38-39页 |
| 5.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列表 | 第40-44页 |
| 个人简介 | 第44-43页 |
| 导师简介 | 第43-45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45-46页 |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