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现状与发展
序言 | 第1-8页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探讨 | 第8-13页 |
(一) 区位理论综述 | 第8-9页 |
(二)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9-11页 |
1.增长级理论 | 第9-10页 |
2.梯度转移理论 | 第10-11页 |
3.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11页 |
(三) 区域经济理论在本文的运用 | 第11-13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3-18页 |
(一) 京津冀区域概况 | 第13-15页 |
(二)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必然性 | 第15-16页 |
(三)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探索和尝试 | 第16-18页 |
三、京津冀现状分析 | 第18-31页 |
(一) 经济指标比较 | 第18-25页 |
1.国民生产总值 | 第18-19页 |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第19-21页 |
3.产业结构 | 第21-22页 |
4.进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 | 第22-23页 |
5.科技投入 | 第23-25页 |
(二) 京津冀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 第25-28页 |
(三) 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 第28-31页 |
1.首位城市聚集效应不明显 | 第29页 |
2.京津冀地区经济差异较大 | 第29页 |
3.京津冀市场发育尚不完备,区域统一市场尚未形成 | 第29-30页 |
4.区域之间缺乏协调分工 | 第30页 |
5.城市规划不合理 | 第30-31页 |
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路径的实证分析 | 第31-37页 |
(一) 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测度 | 第31-33页 |
1.钱纳里结构转化模型应用 | 第31页 |
2.西蒙·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应用 | 第31-32页 |
3.配第——克拉克定理应用 | 第32页 |
4.霍夫曼定理应用 | 第32-33页 |
(二) 京津冀第二产业梯度转移分析 | 第33-37页 |
1.京津冀产业结构系数 | 第34页 |
2.区位商 | 第34-37页 |
五、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政策和建议 | 第37-42页 |
(一) 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布局 | 第37-40页 |
1.T字形城市带 | 第37-38页 |
2.“一轴、两核、三区”战略 | 第38页 |
3.“两轴—两带—多中心” | 第38-40页 |
(二) 培育京津冀共同发展的市场体系 | 第40-42页 |
1、制度层面的趋同 | 第40-41页 |
2、区域市场一体化 | 第41-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