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冰雹云宏微观特征观测及数值模拟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8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进展 | 第9-15页 |
| ·有待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 ·论文的选题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山东省冰雹天气气候特征 | 第18-21页 |
| ·山东省气候特征及主要灾害 | 第18-19页 |
| ·山东省降雹的分布特点 | 第19-20页 |
| ·降雹的地区分布 | 第19页 |
| ·降雹的时间分布 | 第19-20页 |
| ·山东省冰雹天气高空环流形势特征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冰雹云观测和资料分析及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 ·观测项目及资料的获取 | 第21-23页 |
| ·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方案 | 第21-23页 |
| ·探空探测 | 第23页 |
| ·资料处理分析 | 第23-25页 |
| ·探空资料分析 | 第23页 |
| ·MICAPS资料分析 | 第23-25页 |
| ·雷达和卫星资料分析 | 第25页 |
| ·地面灾情资料分析 | 第25页 |
| ·模式简介 | 第25-28页 |
| ·模式方程组 | 第26页 |
| ·主要微物理过程 | 第26-27页 |
| ·模式的初边值 | 第27页 |
| ·对流启动方式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2003年6月11日冰雹个例分析 | 第28-52页 |
| ·冰雹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分析 | 第28-30页 |
| ·卫星云图分析 | 第30页 |
| ·冰雹发生前的物理量场特征 | 第30-34页 |
| ·T-lnp图 | 第31页 |
| ·高空风时间剖面图 | 第31-32页 |
| ·地面三线图 | 第32页 |
| ·垂直速度场 | 第32-33页 |
| ·散度场 | 第33页 |
| ·水汽通量场 | 第33-34页 |
| ·雷达回波分析 | 第34-36页 |
| ·基本反射率和回波顶高 | 第34-35页 |
| ·多普勒径向速度 | 第35-36页 |
|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 第36页 |
| ·冰雹云数值模拟 | 第36-49页 |
| ·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 | 第36-37页 |
| ·模拟的雹云气流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 ·各种水成物和垂直气流在云中的分布特征 | 第38-44页 |
| ·雷达回波特征 | 第44-45页 |
| ·冰雹形成及增长的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45-49页 |
| ·催化数值试验 | 第49-52页 |
| 第五章 2002年9月27日冰雹个例分析 | 第52-76页 |
| ·冰雹发生前的天气形势和卫星云图分析 | 第52-54页 |
| ·冰雹发生前的物理量场特征 | 第54-56页 |
| ·T-lnp图 | 第54页 |
| ·地面三线图 | 第54-55页 |
| ·垂直速度场 | 第55页 |
| ·涡度、散度场 | 第55-56页 |
| ·雷达回波分析 | 第56-61页 |
| ·基本反射率和回波顶高 | 第56-58页 |
| ·多普勒径向速度 | 第58-59页 |
| ·中-γ尺度气旋结构特征 | 第59-60页 |
| ·垂直累积含水量 | 第60页 |
| ·垂直风廓线 | 第60-61页 |
| ·冰雹云数值模拟 | 第61-74页 |
| ·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 | 第61页 |
| ·模拟的雹云气流结构特征 | 第61-62页 |
| ·各种水成物和垂直气流在云中的分布特征 | 第62-68页 |
| ·雷达回波特征 | 第68-69页 |
| ·水质粒极值含量的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 ·冰雹形成及增长的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70-74页 |
| ·催化数值试验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2003年6月28日冰雹个例分析 | 第76-98页 |
| ·天气实况及天气形势分析 | 第76-78页 |
| ·卫星云图分析 | 第78-79页 |
| ·冰雹发生前的物理量场特征 | 第79-83页 |
| ·T-lnp图 | 第79页 |
| ·高空风时间剖面图 | 第79-80页 |
| ·自记曲线分析 | 第80-81页 |
| ·垂直速度场 | 第81-82页 |
| ·散度场 | 第82页 |
| ·水汽通量场 | 第82-83页 |
| ·雷达回波特征 | 第83-85页 |
| ·基本反射率和回波顶高 | 第83-84页 |
| ·多普勒径向速度 | 第84-85页 |
|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 | 第85页 |
| ·冰雹云数值模拟 | 第85-97页 |
| ·模拟结果与实况比较 | 第86页 |
| ·模拟的雹云气流结构特征 | 第86-87页 |
| ·各种水成物和垂直气流在云中的分布特征 | 第87-91页 |
| ·雷达回波特征 | 第91-93页 |
| ·冰雹形成及增长的微物理过程分析 | 第93-97页 |
| ·催化数值试验 | 第97-98页 |
| 第七章 山东省冰雹云形成发展的动力学和物理学机制 | 第98-104页 |
| ·冰雹云形成的动力机制 | 第98-100页 |
| ·冰雹云中各种水成物形成及增长的微物理机制 | 第100-102页 |
| ·冰雹云的概念模型 | 第102页 |
| ·催化方案 | 第102-104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04-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1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