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少数民族经济论文

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第一章 导论第1-3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25-27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27-32页
  1.2.1 理论意义第28-30页
  1.2.2 现实意义第30-32页
 1.3 内容结构第32-34页
  1.3.1 和合加速发展战略的形成第32-33页
  1.3.2 和合加速发展的基本理论第33页
  1.3.3 和合加速发展的要素配置第33-34页
  1.3.4 和合加速发展的支撑体系第34页
  1.3.5 和合加速发展的文化因素第34页
 1.4 研究方法第34-38页
  1.4.1 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第35页
  1.4.2 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方法第35-36页
  1.4.3 适度科学抽象方法第36页
  1.4.4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36-37页
  1.4.5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37-38页
第二章 概述:当代民族与民族经济第38-64页
 2.1 当代民族的概念与现状第38-47页
  2.1.1 民族概念第38-42页
  2.1.2 民族形成第42-44页
  2.1.3 民族融合第44-45页
  2.1.4 当代民族状况第45-47页
 2.2 当代民族经济的概念第47-53页
  2.2.1 民族经济的内涵第48-50页
  2.2.2 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第50-53页
 2.3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背景第53-57页
  2.3.1 经济全球化第53-55页
  2.3.2 区域一体化第55-56页
  2.3.3 知识经济为核心的产业革命第56-57页
 2.4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的问题第57-64页
  2.4.1 民族共同体经济活动内容和性质差异第57-59页
  2.4.2 民族经济体参与方式差异第59-60页
  2.4.3 民族经济体地位和影响的差异第60-64页
第三章 回顾与创新: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第64-86页
 3.1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简介第64-74页
  3.1.1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战略第64-66页
  3.1.2 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与出口替代发展战略第66-69页
  3.1.3 赶超与加速发展战略第69-72页
  3.1.4 满足基本需求与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第72-74页
 3.2 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的局限性第74-80页
  3.2.1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第74-76页
  3.2.2 区域发展与民族发展第76-80页
 3.3 和合加速发展战略的含义与基本要求第80-86页
  3.3.1 和合加速发展的含义第80-83页
  3.3.2 和合加速发展的基本要求第83-86页
第四章 经济现代化与民族现代化:和合加速发展目标第86-117页
 4.1 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演进与内容第86-96页
  4.1.1 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及类型第86-88页
  4.1.2 经济现代化的理论演进第88-93页
  4.1.3 经济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第93-96页
 4.2 民族现代化的演进与内容第96-109页
  4.2.1 人的现代化理论第96-100页
  4.2.2 民族现代化的案例第100-107页
  4.2.3 民族现代化的主要内容第107-109页
 4.3 民族经济和合加速发展目标模型第109-117页
  4.3.1 国内外关于现代化和人类发展目标模型第109-113页
  4.3.2 建立民族经济和合加速发展目标模型的原则第113-114页
  4.3.3 民族经济和合加速发展目标模型第114-117页
第五章 整合后发优势:和合加速发展依据第117-142页
 5.1 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后发效应第117-124页
  5.1.1 民族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形成第117-121页
  5.1.2 后发民族面临的后发效应第121-124页
 5.2 后发优势的基础理论第124-134页
  5.2.1 传统后发优势理论第124-127页
  5.2.2 当代后发优势理论第127-134页
 5.3 形成后发优势的条件与整合第134-142页
  5.3.1 形成后发优势的条件第134-135页
  5.3.2 后发优势整合理论第135-137页
  5.3.3 整合后发优势的类型第137-142页
第六章 非均衡协调:和合加速发展途径第142-170页
 6.1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含义第142-146页
  6.1.1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历史过程第142-144页
  6.1.2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内在含义第144-146页
 6.2 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演进第146-156页
  6.2.1 均衡发展理论第146-148页
  6.2.2 非均衡发展理论第148-153页
  6.2.3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理论界定第153-156页
 6.3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点第156-163页
  6.3.1 产业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第156-158页
  6.3.2 城乡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第158-160页
  6.3.3 资源、环境、人口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第160-163页
 6.4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案例第163-170页
  6.4.1 案例的选择第163页
  6.4.2 非均衡协调发展的做法及效果第163-167页
  6.4.3 和合加速发展进程的定量评价第167-170页
第七章 资本积累:和合加速发展要素配置(1)第170-188页
 7.1 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170-179页
  7.1.1 资本积累与经济发展的理论第170-174页
  7.1.2 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模型第174-179页
 7.2 资本积累的政策第179-183页
  7.2.1 储蓄政策第180-181页
  7.2.2 吸收农业隐蔽储蓄政策第181-182页
  7.2.3 财政、金融政策第182-183页
 7.3 后发民族经济体投资转化与效率第183-188页
  7.3.1 投资转化的条件第184页
  7.3.2 提高投资效率的准则第184-188页
第八章 技术进步:和合加速发展要素配置(2)第188-210页
 8.1 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188-197页
  8.1.1 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第189-193页
  8.1.2 技术创新的理论第193-197页
 8.2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第197-202页
  8.2.1 知识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基础第197-199页
  8.2.2 知识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模型第199-202页
 8.3 技术进步的规律与途径第202-210页
  8.3.1 技术进步的一般规律第202-204页
  8.3.2 转移扩散型技术进步第204-207页
  8.3.3 吸收创新型技术进步第207-210页
第九章 人力资源开发:和合加速发展要素配置(3)第210-229页
 9.1 人力资源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210-217页
  9.1.1 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第210-212页
  9.1.2 人力资本理论第212-217页
 9.2 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开发第217-222页
  9.2.1 知识经济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第217-219页
  9.2.2 人力资本溢出与经济增长模型第219-222页
 9.3 后发民族经济体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第222-229页
  9.3.1 人力资源开发投入第222-223页
  9.3.2 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第223-226页
  9.3.3 人才资源的流动与合理使用第226-229页
第十章 对外经济关系:和合加速发展支撑体系(1)第229-250页
 10.1 对外经济关系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229-234页
  10.1.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效应第229-232页
  10.1.2 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的效应第232-234页
 10.2 对外经济关系理论研究第234-242页
  10.2.1 国际贸易理论第234-238页
  10.2.2 国际投资理论第238-239页
  10.2.3 对外经济关系理论评述第239-242页
 10.3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与策略第242-250页
  10.3.1 当代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趋势第242-245页
  10.3.2 后发民族经济体对外贸易策略第245-247页
  10.3.3 后发民族经济体利用外资策略第247-250页
第十一章 制度安排:和合加速发展的支撑体系(2)第250-270页
 11.1 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250-259页
  11.1.1 制度及其构成第250-252页
  11.1.2 制度形成与经济过程第252-254页
  11.1.3 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功能第254-259页
 11.2 制度的创新第259-265页
  11.2.1 制度创新理论第259-260页
  11.2.2 制度创新的约束条件第260-263页
  11.2.3 制度创新的形式第263-265页
 11.3 经济体制的改革第265-270页
  11.3.1 经济体制与制度的关系第265-266页
  11.3.2 经济体制选择的主要因素第266-268页
  11.3.3 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第268-270页
第十二章 民族文化:和合加速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第270-289页
 12.1 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第270-278页
  12.1.1 民族文化的概念第270-275页
  12.1.2 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第275-278页
 12.2 民族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第278-283页
  12.2.1 民族价值观的含义第279-280页
  12.2.2 当代民族价值观的特征第280-281页
  12.2.3 民族价值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第281-283页
 12.3 民族宗教与经济发展第283-289页
  12.3.1 民族宗教及其文化特征第283-286页
  12.3.2 民族宗教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第286-289页
参考文献第289-29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96-297页
作者声明第297-299页

论文共2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衰老与阴茎勃起的关系及Tankyrase1、hTERT转染对SMC生物学行为的作用
下一篇:人参果和三七提取物对大鼠AMI后缺血心肌血管生成和体外培养HUVEC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