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装工艺含磷废水的特征及其污染控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Contents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 ·废水除磷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废水除磷处理方法 | 第14-17页 |
| ·生物法 | 第14-15页 |
| ·化学法 | 第15-16页 |
| ·物理法 | 第16页 |
| ·联合处理 | 第16-17页 |
| ·废水除磷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7-18页 |
| ·清洁生产及污染最小化 | 第18-20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磷化废水的来源及处理工艺 | 第21-30页 |
| ·锌系磷化废水的产生及其特征 | 第21-25页 |
| ·脱脂 | 第21-22页 |
| ·脱酯后水洗 | 第22页 |
| ·表调 | 第22-23页 |
| ·磷化 | 第23-24页 |
| ·磷化后水洗 | 第24页 |
| ·最终出水 | 第24-25页 |
| ·磷化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 第25-27页 |
| ·磷化废水排放最小化技术 | 第27-28页 |
| ·废水及废渣的综合利用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化学沉淀法处理磷化废水理论基础 | 第30-39页 |
| ·化学沉淀法 | 第30-32页 |
| ·化学沉淀法作用及原理 | 第30-31页 |
| ·氢氧化物沉淀法 | 第31-32页 |
| ·磷酸的离解 | 第32-33页 |
| ·废水中锌的变化 | 第33-34页 |
| ·以Fe~(2+)为沉淀剂 | 第34-35页 |
| ·以Fe~(3+)为沉淀剂 | 第35页 |
| ·以Ca~(2+)为沉淀剂 | 第35-36页 |
| ·影响沉淀效果的因素 | 第36-39页 |
| ·外在因素 | 第36页 |
| ·内在因素 | 第36-39页 |
| 第四章 除磷实验基础研究 | 第39-44页 |
| ·实验水样 | 第39页 |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 ·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 ·分析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 ·离心除磷实验 | 第41-42页 |
| ·调节废水pH除磷实验 | 第42-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铁盐处理磷化废水实验研究 | 第44-54页 |
| ·Fe(Ⅱ)除磷实验 | 第44-47页 |
| ·过量FeSO_4实验 | 第44-45页 |
| ·适量FeSO_4除磷实验 | 第45-47页 |
| ·Fe(Ⅲ)除磷实验 | 第47-53页 |
| ·Fe(Ⅲ)加入量对除磷及去除COD的影响 | 第47-49页 |
| ·pH对除磷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正交实验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钙盐处理磷化废水实验研究 | 第54-59页 |
| ·钙盐除磷实验 | 第54-55页 |
| ·pH对除磷的影响(Ⅰ) | 第55-56页 |
| ·pH对除磷的影响(Ⅱ) | 第56-57页 |
| ·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七章 涂装表面预处理工艺清洁生产 | 第59-65页 |
| ·药剂选择优化 | 第59-60页 |
| ·涂装表面预处理工艺的优化 | 第60-62页 |
| ·取消酸洗工序 | 第60页 |
| ·改变水洗方法 | 第60页 |
| ·优化清洗水流向 | 第60-61页 |
| ·回流磷化后部分清洗水 | 第61-62页 |
| ·增加线密度 | 第62-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0-7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