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30页 |
一、研究的意义 | 第16-2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三、研究的方法 | 第25-30页 |
第一章 不当得利的概念、历史沿革与法哲学基础 | 第30-60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概念与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 | 第30-33页 |
一、不当得利的概念 | 第30-32页 |
二、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 | 第32-33页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33-52页 |
一、罗马法的不当得利规则 | 第33-38页 |
二、中世纪的不当得利理论 | 第38页 |
三、近代的理论突破 | 第38-40页 |
四、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40-44页 |
五、英美法返还请求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 第44-51页 |
六、对不当得利法发展历史的反思 | 第51-52页 |
第三节 法哲学基础 | 第52-60页 |
第二章 大陆法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 | 第60-100页 |
第一节 德国法 | 第61-82页 |
一、《德国民法典》中的不当得利制度总览 | 第61-64页 |
二、不当得利的两大类型——给付不当得利与非给付不当得利 | 第64-77页 |
三、不当得利的效力 | 第77-82页 |
第二节 法国法 | 第82-100页 |
一、非债清偿 | 第83-87页 |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一般原则 | 第87-92页 |
三、合同关系灭失后的返还请求权 | 第92-100页 |
第三章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 | 第100-132页 |
第一节 返还请求权的基本要件 | 第101-109页 |
一、被告获得利益 | 第101-103页 |
二、得利系以牺牲原告利益为代价 | 第103-104页 |
三、被告保有该利益有失正当性 | 第104-105页 |
四、被告没有抗辩事由 | 第105-109页 |
第二节 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 | 第109-121页 |
一、返还请求权的类型化理论 | 第109-110页 |
二、独立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 第110-115页 |
三、不法行为返还请求权 | 第115-121页 |
第三节 英美返还请求权制度与大陆法不当得利制度的比较分析 | 第121-132页 |
一、构成要件 | 第122-124页 |
二、类型 | 第124-126页 |
三、排除事项 | 第126-127页 |
四、返还客体 | 第127-132页 |
第四章 不当得利在若干国家国际私法立法中的地位 | 第132-158页 |
第一节 大陆法国家 | 第133-141页 |
一、瑞士、德国、奥地利 | 第133-140页 |
二、法国、意大利 | 第140-141页 |
第二节 英美法系国家 | 第141-150页 |
一、英国 | 第142-146页 |
二、美国 | 第146-150页 |
第三节 国际条约——《罗马条约Ⅱ》 | 第150-154页 |
第四节 省思与展望 | 第154-158页 |
第五章 不当得利的定性问题 | 第158-188页 |
第一节 概述 | 第158-160页 |
第二节 定性的基本问题 | 第160-170页 |
一、定性的依据 | 第160-163页 |
二、定性的对象 | 第163-170页 |
第三节 不当得利定性的特殊问题 | 第170-188页 |
一、方法之争:整体定性法与分割定性法 | 第170-174页 |
二、请求权之争: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的界定 | 第174-188页 |
第六章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 | 第188-206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 | 第188-200页 |
一、法院地法(Lex fori) | 第188-190页 |
二、属人法(Personal Law) | 第190-192页 |
三、事实发生地法(Lex loci) | 第192-196页 |
四、物之所在地法(Lex situs) | 第196-197页 |
五、合同的准据法(Law of the contract) | 第197-200页 |
六、有关法律关系的准据法(Law of the relationship) | 第200页 |
第二节 法律适用规则的结构设计 | 第200-202页 |
第三节 不当得利的法律适用规则设计 | 第202-206页 |
第七章 确定不当得利准据法中的公共秩序保留与反致问题 | 第206-228页 |
第一节 公共秩序保留——以实证分析为方法 | 第206-222页 |
一、概述 | 第206-209页 |
二、公共秩序保留在不当得利案件中被忽视的原因 | 第209-212页 |
三、国际私法上公共秩序的两个基本规则 | 第212-213页 |
四、不当得利法律适用中的公共秩序问题 | 第213-220页 |
五、总结与反思 | 第220-222页 |
第二节 反致 | 第222-228页 |
第八章 中国不当得利法律制度的构建 | 第228-246页 |
第一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民事实体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28-232页 |
第二节 不当得利在我国国际私法上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第232-238页 |
第三节 立法建议 | 第238-246页 |
一、不当得利实体制度的构建与立法建议 | 第238-239页 |
二、不当得利制度在国际私法上的构建与立法建议 | 第239-246页 |
附录(一) 立法资料 | 第246-267页 |
附录(二) 外国人译名对照表 | 第267-270页 |
附录(三) 事项索引 | 第270-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284页 |
后记 | 第284-2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