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地方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发展与中部崛起

中文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0页
导论第10-14页
第一章 中部崛起的战略意义第14-31页
 第一节 中部的地域范围第14-15页
 第二节 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第15-27页
  一、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理论依据第16-19页
  二、“中部塌陷”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的现实依据第19-27页
 第三节 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意义第27-31页
  一、中部崛起战略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27-28页
  二、中部崛起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第28页
  三、中部崛起是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第28-29页
  四、实现中部崛起是我国区域经济适应21世纪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第29页
  五、中部崛起有利于东部的升级和西部的开发第29-31页
第二章 中部农业发展的地位和作用第31-38页
 第一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第31-33页
 第二节 中部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第33-38页
  一、中部农业在全国的地位第34-35页
  二、农业在中部经济中的地位第35-36页
  三、中部农业发展的战略意义第36-38页
第三章 中部农业发展的现状第38-49页
 第一节 中部农业发展的优势第38-43页
  一、中部农业的综合优势第38-41页
  二、中部农业的比较优势第41-43页
 第二节 中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43-49页
  一、中部农村经济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第44页
  二、三次产业增加值与就业结构存在偏差,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足第44-45页
  三、农业竞争力较低第45页
  四、乡镇企业与非农产业发展落后第45-46页
  五、农业产业分工不明显,产业结构趋同,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较低第46页
  六、农业投入明显不足第46-48页
  七、农村小康建设水平较低第48-49页
第四章 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中部崛起第49-72页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经营第49-54页
  一、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第50页
  二、实行“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进一步组织和壮大龙头企业第50-51页
  三、调整农业经济结构,这是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基础第51-52页
  四、实行制度创新,拓宽投融资渠道第52页
  五、大力发展科技兴农第52-53页
  六、培育市场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第53-54页
  七、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第54页
 第二节 工业反哺农业工农协调发展第54-57页
  一、政策反哺第55-56页
  二、资金反哺第56页
  三、技术反哺第56页
  四、就业反哺第56页
  五、体制反哺第56-57页
 第三节 发展乡镇企业第57-61页
  一、统一认识,进一步确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第57-58页
  二、加快体制创新,活化经营机制第58页
  三、加快技术创新,实施科教兴企第58-59页
  四、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第59页
  五、积极进行结构调整第59-61页
  六、建立健全乡镇企业发展的支持体系第61页
 第四节 加快发展小城镇第61-66页
  一、小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和谐发展第62页
  二、积极稳妥地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使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互促互动、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第62-63页
  三、理顺中部小城镇运行体制第63-65页
  四、因地制宜地选择小城镇建设的道路第65-66页
  五、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中部各省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规划第66页
  六、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中部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第66页
 第五节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66-72页
  一、实施农业重点保护政策第67-68页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转移与消化第68页
  三、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第68-69页
  四、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机制第69-70页
  五、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业劳动力就业适应能力第70页
  六、采取多种转移方式,拓宽转移梁道第70-71页
  七、继续减轻农民负担,千方百计地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农民的财富积累,积蓄向城市转移的经济实力第71页
  八、加强劳动力市场和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流动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后记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胎恶变预测及清毒饮减毒增效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下一篇:项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与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