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项目来源 | 第8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4 关于“向度”的说明 | 第10-11页 |
1.5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1-13页 |
2 以利益主体为向度的旧城住区更新目标分析 | 第13-19页 |
2.1 旧城住区更新利益主体的构成 | 第13-14页 |
2.2 旧城住区更新中不同利益主体的特征 | 第14-16页 |
2.3 旧城住区更新目标的平衡:冲突与协调 | 第16-19页 |
3 以时间为向度的旧城住区更新目标分析 | 第19-25页 |
3.1 城市“情景”因子的时效反应 | 第19-21页 |
3.2 旧城住区更新的目标层次:时机与效率 | 第21-23页 |
3.3 旧城住区更新的阶段目标分析 | 第23-25页 |
4 基于不同目标的旧城住区更新方式选择 | 第25-33页 |
4.1 美国城市更新的阶段目标及更新方式特征 | 第25-29页 |
4.2 不同更新方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4.3 美国城市更新政策对我国旧城住区更新的借鉴作用 | 第31-33页 |
5 旧城住区更新策略的选择 | 第33-38页 |
5.1 旧城住区更新目标的选择 | 第33-35页 |
5.2 旧城住区更新的多元主体协作 | 第35-36页 |
5.3 旧城住区更新方式的多样化 | 第36-37页 |
5.4 旧城住区更新策略的背景环境促进 | 第37-38页 |
6 实证研究:汉口黎黄陂路街区更新策略框架 | 第38-54页 |
6.1 例证选择的分析与陈述 | 第38-43页 |
6.2 居民的社会组成和居民意愿调查 | 第43-46页 |
6.3 情景分析 | 第46-50页 |
6.4 黎黄陂路街区更新策略框架 | 第50-53页 |
6.5 后续计划安排 | 第53-54页 |
7 结语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附录2 居民问卷调查表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