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4页
导言第14-28页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第14-18页
 二、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第18-24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第24-25页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本论文的不足第25-28页
第一章 农民增收的理论基础第28-49页
 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第28-31页
 二、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1-49页
第二章 我国农民收入构成与演变历史分析第49-70页
 第一节 我国农民收入构成分析第49-60页
  一、近年来农民收入的变化情况第49-50页
  二、农民收入来源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第50-55页
  三、农民收入来源的趋势预测及增收潜力分析第55-60页
 第二节 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模式分析第60-70页
  一、不同时期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第60-67页
  二、不同地域农民收入增长模式第67-70页
第三章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分析第70-84页
 一、农业内部影响因素分析第70-76页
 二、农业外部增收环境分析第76-84页
第四章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第84-103页
 第一节 农民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84-93页
  一、实证分析方法第84-87页
  二、实证分析过程第87-93页
 第二节 农民非农业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第93-98页
  一、非农业收入则是我国目前农民收入增长贡献的主体第93-94页
  二、非农业收入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假设条件及指标选取第94页
  三、非农业收入各影响因素通径分析过程第94-98页
 第三节 农民收入增长典型实例分析第98-102页
  一、三峡工程的投资拉动促使湖北省秭归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第98-100页
  二、湖北监利:农产品价格增长缓慢,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迅速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第100页
  三、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促使湖北薪春县九棵松村的农民收入迅猛提高第100-101页
  四、打工经济成为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寒坡乡殷家弯村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第101-102页
 本章结论与建议第102-103页
第五章 发达省份农民收入增长比较分析第103-121页
 一、苏、浙、粤、鲁四省农民收入总量的比较第103-105页
 二、苏、浙、粤、鲁四省农民收入结构的比较第105-109页
 三、苏、浙、粤、鲁四省农民收入增长方式比较第109-120页
 本章结论与建议第120-121页
第六章 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建及国外经验借鉴第121-137页
 第一节 长效机制的构建第121-129页
  一、机制的基本概念第121-122页
  二、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的构成及其应包含的内容第122-125页
  三、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则第125-129页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及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经验借鉴第129-135页
  一、实施农业保护政策第129-132页
  二、提高农民组织程度第132-133页
  三、推行农业产业化第133-134页
  四、完善农业科研体制第134-135页
 本章结论与建议第135-137页
第七章 建立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第137-166页
 第一节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软环境建设第137-147页
  一、改革农业制度,建立制度性的长效机制第137-140页
  二、完善农业政策,建立政策性的长效机制第140-142页
  三、规范市场环境,建立发达的中介市场组织第142-144页
  四、规范政府行为第144-147页
 第二节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硬环境建设第147-156页
  一、发展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使农民非农化,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第147-148页
  二、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条第148-150页
  三、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第150-153页
  四、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第153-155页
  五、大力推广农业科技第155-156页
 第三节 我国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增长长效机制建立第156-166页
  一、一类地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第156-158页
  二、二类地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第158-160页
  三、三类地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第160-163页
  四、四类地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第163-166页
参考文献第166-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统计第173-174页
致谢第174-175页

论文共1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维地质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
下一篇:清江水布垭水电站过水围堰及度汛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