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缺陷分类方法在软件缺陷管理及分析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插图索引 | 第9-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背景 | 第12-15页 |
| ·软件过程改进误区 | 第12-13页 |
| ·缺陷管理发展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关于软件缺陷度量及分类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 ·缺陷度量方法比较 | 第15-17页 |
| ·几种缺陷分类方案的比较 | 第17-23页 |
| ·选取正交缺陷分类作为软件缺陷管理及分析的基础 | 第23-24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本文组织结构 | 第25页 |
|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2章 正交缺陷分类和可靠性增长模型的结合 | 第26-33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正交缺陷分类的缺陷类型属性 | 第26-28页 |
| ·可靠性增长模型的定性分析概念 | 第28-29页 |
| ·正交缺陷分类和可靠性增长模型的结合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基于正交缺陷分类的软件缺陷管理系统的分析 | 第33-47页 |
| ·软件缺陷处理过程的基本要求 | 第33页 |
| ·软件缺陷管理的角色、活动和基本状态 | 第33-35页 |
| ·缺陷状态和活动转换图 | 第35-39页 |
| ·转换图定义 | 第35-36页 |
| ·缺陷状态和活动转换图 | 第36-39页 |
| ·基于正交缺陷分类的缺陷属性设计缺陷数据表格 | 第39-43页 |
| ·缺陷关联关系 | 第43-46页 |
| ·小结 | 第46-47页 |
| 第4章 软件缺陷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58页 |
| ·缺陷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 第47-49页 |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47页 |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47-49页 |
| ·缺陷管理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第49-50页 |
|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 ·角色及权限设计 | 第51-52页 |
| ·缺陷管理系统实现 | 第52-56页 |
| ·缺陷处理流程图 | 第52-54页 |
| ·关键类和接口定义 | 第54-56页 |
| ·实现流程举例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第5章 软件项目缺陷数据分析及过程改进 | 第58-74页 |
| ·软件项目缺陷数据统计 | 第58-61页 |
| ·电子台帐子系统缺陷数据 | 第58-59页 |
| ·管理子系统缺陷数据 | 第59-60页 |
| ·服务子系统缺陷数据 | 第60-61页 |
| ·缺陷密度分析报告 | 第61-63页 |
| ·缺陷优先级分布 | 第62页 |
| ·缺陷模块分布 | 第62-63页 |
| ·缺陷趋势分析报告 | 第63-65页 |
| ·缺陷类型分析报告 | 第65-69页 |
| ·缺陷类型分布 | 第65页 |
| ·缺陷类型相对增长模型应用于缺陷数据分析 | 第65-69页 |
| ·建立基线实施缺陷预警 | 第69-71页 |
| ·建立缺陷密度基线 | 第69页 |
| ·建立缺陷指数基线 | 第69-71页 |
| ·缺陷管理实施过程总结 | 第71-73页 |
| ·缺陷管理实施经验及过程改进 | 第71-73页 |
| ·减少缺陷引入率的方法 | 第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结论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主要项目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