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1.1 异形柱构件截面性能的研究 | 第10页 |
1.1.2 异形柱框架结构整体性能的研究 | 第10-11页 |
1.1.3 异形柱框架结构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概述 | 第11-15页 |
1.2.1 构件非线性分析模型 | 第11-13页 |
1.2.2 整体结构的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 | 第13-15页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 第15-17页 |
第2章 异形柱框架结构空间分析模型地震反应特性研究 | 第17-24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震动台试验简介 | 第17-20页 |
2.2.1 模型简介 | 第17-19页 |
2.2.2 波形的选择以及测量内容 | 第19页 |
2.2.3 加载步骤 | 第19页 |
2.2.4 试验结果简介 | 第19-20页 |
2.3 空间动力分析模型对比研究 | 第20-24页 |
2.3.1 空间动力分析模型的形成 | 第20-21页 |
2.3.2 结构动力特性对比研究 | 第21-24页 |
第3章 异形柱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程序设计 | 第24-50页 |
3.1 引言 | 第24-25页 |
3.1.1 弹塑性动力分析方程 | 第24页 |
3.1.2 结构整体分析模型 | 第24-25页 |
3.1.3 非线性单元分析模型 | 第25页 |
3.1.4 恢复力模型 | 第25页 |
3.2 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程序设计 | 第25-44页 |
3.2.1 程序分析步骤及程序框图 | 第25-26页 |
3.2.2 程序中采用的非线性分析单元模型介绍 | 第26-34页 |
3.2.3 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 | 第34-37页 |
3.2.4 空间结构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 | 第37-44页 |
3.2.5 求解结构自振频率 | 第44页 |
3.2.6 非线性动力方程组求解 | 第44页 |
3.3 本文程序的验证 | 第44-50页 |
3.3.1 模型结构振型和频率的试验值与计算值对比 | 第45页 |
3.3.2 中震阶段程序验证 | 第45-47页 |
3.3.3 大震阶段程序验证 | 第47-50页 |
第4章 带斜撑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50-71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异形柱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 第50-66页 |
4.2.1 带斜撑异形柱框架结构自振频率对比研究 | 第50-52页 |
4.2.2 带斜撑异形柱框架结构最大顶点位移对比研究 | 第52-58页 |
4.2.3 带斜撑异形柱框架结构最大层间位移对比研究 | 第58-64页 |
4.2.4 带斜撑异形柱框架塑性铰研究 | 第64-66页 |
4.3 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 | 第66-69页 |
4.3.1 层数及总高度研究 | 第68页 |
4.3.2 结构开间研究 | 第68页 |
4.3.3 轴压比限值研究 | 第68-69页 |
4.3.4 肢宽比研究 | 第69页 |
4.4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