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铝土矿尾矿的表面改性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1页 |
| ·表面改性影响因素 | 第9-11页 |
| ·粉体原料的性质 | 第9-10页 |
| ·表面改性剂品种 | 第10页 |
| ·表面改性剂的用量 | 第10页 |
| ·使用方法 | 第10-11页 |
| ·表面改性工艺 | 第11页 |
| ·改性剂 | 第11-16页 |
| ·偶联剂 | 第11-15页 |
| ·表面活性剂 | 第15页 |
| ·有机高分子改性剂 | 第15页 |
| ·无机物改性剂 | 第15-16页 |
| ·表面改性方法及工艺 | 第16-18页 |
| ·表面化学包覆改性法 | 第16页 |
| ·沉淀反应改性法 | 第16-17页 |
| ·层间插层改性 | 第17页 |
| ·高能改性法 | 第17页 |
| ·机械力化学改性法 | 第17-18页 |
| ·预先评价 | 第18-21页 |
| ·药剂吸附量评价法 | 第18页 |
| ·表面自由能评价法 | 第18-19页 |
| ·润湿评价 | 第19-20页 |
| ·仪器分析 | 第20-21页 |
| ·硅酸盐矿物的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 第21-30页 |
| ·高岭土 | 第21-23页 |
| ·蒙脱土 | 第23-25页 |
| ·滑石 | 第25-26页 |
| ·云母 | 第26-28页 |
| ·硅灰石 | 第28-30页 |
| ·试验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 第二章 试验方法 | 第31-39页 |
| ·尾矿性质 | 第31页 |
| ·试验所用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 ·湿法 | 第31-32页 |
| ·机械力化学法 | 第32页 |
| ·试验步骤及工艺流程 | 第32-33页 |
| ·湿法 | 第33页 |
| ·机械力化学法 | 第33页 |
| ·试验流程: | 第33-34页 |
| ·湿法改性 | 第34页 |
| ·机械力化学改性 | 第34页 |
| ·检测方法 | 第34-39页 |
| ·体积沉降法 | 第34页 |
| ·润湿角 | 第34-35页 |
| ·活化指数 | 第3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5-36页 |
| ·X—射线分析 | 第36-37页 |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湿法改性尾矿研究 | 第39-50页 |
| ·改性温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39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39-40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40-4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1页 |
| ·改性剂用量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41-44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42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42-43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4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 ·改性时间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44-46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44-45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45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45-46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页 |
| ·矿浆浓度对改性效果的影响 | 第46-49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46-47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47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47-48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机械力化学改性尾矿研究 | 第50-65页 |
| ·磨矿浓度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51-53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51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51-52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52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 ·改性剂用量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53-56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53-54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54-55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55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5-56页 |
| ·球料比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56-58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56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56-57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57-58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8页 |
| ·时间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58-59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59-60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6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61页 |
| ·转速对粉体表面改性的影响 | 第61-64页 |
| ·润湿角评价改性效果 | 第61-62页 |
| ·沉降高度评价改性效果 | 第62页 |
| ·活化指数评价改性效果 | 第62-6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 第五章 改性机理研究 | 第65-73页 |
| ·改性理论 | 第65页 |
| ·偶联剂作用机理 | 第65页 |
| ·矿物与NDZ—301钛酸酯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 | 第65页 |
| ·湿法改性机理研究 | 第65-68页 |
| ·红外光谱研究 | 第65-67页 |
| ·X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7-68页 |
| ·机械力化学改性原理 | 第68-72页 |
| ·X—射线分析 | 第69-71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71页 |
| ·XPS分析 | 第71-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