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适用性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 ·资料说明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8页 |
| ·Z指数 | 第19-21页 |
| ·Pa指数 | 第21页 |
| ·SPI指数 | 第21-24页 |
| ·CI指数 | 第24-25页 |
| ·相对湿润指数 | 第25页 |
| ·EOF和REOF | 第25-26页 |
| ·趋势分析 | 第26页 |
| ·MK检验 | 第26页 |
| ·小波分析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淮河流域五种干旱指数的对比结果 | 第28-50页 |
| ·四个季节典型年份空间对比 | 第28-34页 |
| ·四个省份典型台站的五种指数与降水的趋势比对 | 第34-38页 |
| ·四季典型年份MI和CI指数修正前后比对 | 第38-44页 |
| ·四省五种干旱指数与大典实况的综合对比结果 | 第44-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基于Z指数淮河流域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0-64页 |
| ·四季Z指数场EOF前三个空间型的分布特征 | 第50-57页 |
| ·四季年际变化特征及EOF特征向量的周期 | 第57-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 第五章 基于Z指数对淮河以南地区的分析 | 第64-72页 |
| ·淮河以南213个测站的降水Z指数REOF分区 | 第64-65页 |
| ·五个分区各自典型代表站的年际变化特征 | 第65-67页 |
| ·五个典型代表站的突变分析 | 第67-69页 |
| ·五个典型代表站的周期分析 | 第69-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5页 |
| ·主要结论 | 第72-73页 |
| ·讨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作者简介 | 第78-79页 |
| 后记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