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对“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分析 | 第11-22页 |
一、 对“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必要性分析 | 第11-13页 |
二、 对“携带凶器盗窃”入罪的合理性的质疑 | 第13-22页 |
第二章 对“携带凶器盗窃”性质的分析 | 第22-27页 |
一、 携带凶器盗窃属于行为犯还是结果犯 | 第22-24页 |
二、 携带凶器盗窃的犯罪未完成形态的判断 | 第24-25页 |
三、 现有司法解释对于携带凶器盗窃未遂的适用及影响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对“携带”和“凶器”含义的分析 | 第27-34页 |
一、 从现有的司法解释分析“携带凶器”的含义 | 第27页 |
二、 “凶器”的含义 | 第27-31页 |
三、 “携带”的含义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司法实践应注意的问题 | 第34-41页 |
一、 刑法第13 条与本条的适用 | 第34-35页 |
二、 当盗窃罪的数个罪状同时满足时应如何评价 | 第35-37页 |
三、 盗窃罪的现行规定与刑法 196 条第 3 款的协调适用 | 第37-38页 |
四、 关于携带凶器盗窃共同犯罪的认定 | 第38-39页 |
五、 少数民族基于风俗习惯携带佩刀盗窃是否适用“携带凶器盗窃”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比较与建议 | 第41-45页 |
一、 比较我国古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立法 | 第41-42页 |
二、 对今后立法和司法的建议 | 第42-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