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葛根组分库的建立及雌激素活性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1页
   ·引言第14-15页
   ·中药研究概况第15-20页
     ·国内外中药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第15-17页
     ·现代中药的研究模式第17-19页
     ·中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19-20页
   ·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其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表征中的应用第20-23页
     ·高效液相色谱第20-21页
     ·LC-MS 联用技术第21-23页
   ·药物筛选模型和技术在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第23-28页
     ·整体动物筛选模型第24页
     ·受体、酶等生物分子筛选模型和分子生物色谱第24-26页
     ·细胞模型和细胞膜色谱第26-27页
     ·基因芯片技术第27-28页
   ·植物雌激素研究概况第28-33页
     ·植物雌激素与雌激素替代疗法第28-29页
     ·植物雌激素的种类及结构第29页
     ·植物雌激素在体内的吸收及代谢转化第29-31页
     ·植物雌激素对雌激素依赖性疾病的防治作用第31-33页
   ·植物雌激素与相关中药研究第33-35页
     ·中药传统药效与植物雌激素第33-34页
     ·中药植物雌激素的研究前景第34-35页
   ·中药葛根研究概况第35-37页
     ·葛根的化学成分第35-36页
     ·葛根的药理研究第36-37页
   ·本课题的提出第37-39页
 参考文献第39-51页
第二章 雌激素活性筛选平台的建立及葛根雌激素活性的初步测定第51-73页
   ·引言第51-52页
   ·转基因酵母雌激素活性检测模型的建立及方法改进第52-65页
     ·实验部分第52-56页
       ·主要试剂第52-53页
       ·主要仪器第53页
       ·各种缓冲液、检测液及培养基配方第53-54页
       ·菌种第54页
       ·被测样品的配制第54页
       ·酵母菌种的培养第54页
       ·β-半乳糖苷酶测定步骤第54-56页
     ·酶活的计算第56-57页
       ·酶活的计算公式第57页
       ·相对酶活与相对诱导效应第57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7-58页
       ·EC50 的计算第57-58页
       ·相对效力第58页
     ·结果与讨论第58-65页
       ·转基因酵母法检测植物雌激素第58页
       ·三种方法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比较第58-61页
       ·改进的酶法破壁的方法的优化与评价第61-65页
   ·葛根提取物的雌激素活性的初步检测第65-69页
     ·实验部分第65-66页
       ·仪器与试剂第65页
       ·葛根总提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制备第65-66页
       ·标准对照品的雌激素活性检测第66页
       ·葛根总提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雌激素活性检测第66页
     ·酶活的计算第66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6页
     ·结果与讨论第66-69页
       ·17β-雌二醇及标准对照品的雌激素活性检测第66-68页
       ·葛根总提物及不同极性提取物的雌激素活性第68-69页
   ·小结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第三章 葛根分析方法的建立第73-93页
   ·引言第73页
   ·色谱分析方法的确立第73-84页
     ·实验部分第73-74页
       ·仪器与试剂第73-74页
       ·样品制备第74页
       ·色谱条件优化第74页
       ·数据处理第74页
     ·结果与讨论第74-84页
       ·色谱模式及色谱柱的选择第75页
       ·流动相的优化第75-77页
       ·操作条件的优化第77-83页
       ·方法的重现性和精密度第83-84页
   ·葛根提取组分的HPLC-DAD-UV 分析第84-90页
     ·实验部分第84-85页
       ·仪器与试剂第84-85页
       ·样品制备第85页
       ·葛根总提物及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 分析第85页
       ·理论相对诱导效应(RIE)的计算第85页
     ·结果与讨论第85-90页
       ·葛根总提物的HPLC-DAD-UV 分析第85-86页
       ·葛根不同极性部位的HPLC-DAD-UV 分析第86-90页
       ·分析数据与活性数据的关联第90页
   ·小结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3页
第四章 葛根组分库的建立第93-117页
   ·引言第93-95页
   ·液相制备色谱制备葛根组分的方法策略第95-98页
     ·线性放大技术在制备色谱中的应用第96-97页
     ·高效液相制备色谱制备葛根组分的方法策略第97-98页
   ·葛根乙酸乙酯部位的组分库的建立第98-108页
     ·实验部分第98-99页
       ·仪器与试剂第98页
       ·乙酸乙酯部位的制备第98页
       ·乙酸乙酯部位的预处理第98页
       ·优化分析型液相色谱条件第98-99页
       ·制备色谱分离条件第99页
       ·制备组分的收集第99页
       ·制备组分的HPLC 分析第99页
     ·结果与讨论第99-108页
       ·乙酸乙酯部位的预处理第99-100页
       ·分析条件的优化第100-101页
       ·线性放大到制备型色谱第101页
       ·组分收集第101-102页
       ·葛根乙酸乙酯组分的化学指纹谱第102-108页
   ·葛根正丁醇部位的组分库的建立第108-115页
     ·实验部分第108-109页
       ·仪器与试剂第108页
       ·正丁醇部位的制备第108页
       ·正丁醇部位的预处理第108页
       ·优化分析型液相色谱条件第108页
       ·制备色谱分离条件第108页
       ·制备组分的收集第108-109页
       ·制备组分的HPLC 分析第109页
     ·结果与讨论第109-115页
       ·分析条件的优化第109页
       ·线性放大到制备型色谱第109-111页
       ·组分收集第111页
       ·葛根正丁醇部位制备组分的化学指纹谱第111-115页
   ·小结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7页
第五章 葛根乙酸乙酯部位组分库的雌激素生物活性筛选第117-129页
   ·引言第117-119页
   ·实验部分第119-120页
     ·仪器与试剂第119页
     ·乙酸乙酯部位组分库的YES 筛选第119页
     ·活性组分的HPLC-MS 分析第119-120页
   ·结果与讨论第120-126页
     ·乙酸乙酯部位组分库的雌激素活性的筛选第120-124页
     ·活性数据与HPLC 分析数据的关联第124页
     ·YC18-25 中可疑化合物X 的确认第124-126页
   ·小结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9页
第六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葛根成分分析中的应用第129-159页
   ·引言第129-130页
   ·实验部分第130-131页
     ·仪器与试剂第130页
     ·色谱条件第130页
     ·质谱条件第130-131页
   ·结果与讨论第131-156页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131-134页
     ·几种典型异黄酮的LC-MS和LC-MS-MS分析第134-141页
     ·葛根总提物的LC/MS(MS)分析第141-156页
   ·小结第156-157页
 参考文献第157-159页
第七章 葛根异黄酮的生物转化第159-183页
   ·引言第159-160页
   ·葛根酶解条件的研究第160-166页
     ·实验部分第160-162页
       ·仪器与试剂第160-161页
       ·样品制备第161页
       ·菌种的培养及酶液的提取第161页
       ·葛根的酶解第161-162页
       ·HPLC 分析酶解产物第162页
     ·结果与讨论第162-165页
       ·微生物酶的应用第162-163页
       ·葛根异黄酮酶解的化学结构基础第163页
       ·葛根总提物酶解条件的考察第163-165页
     ·结论第165-166页
   ·葛根生物转化后的雌激素活性与物质成分的变化第166-172页
     ·实验部分第166-167页
       ·仪器与试剂第166页
       ·样品制备第166页
       ·菌种的培养和酶液的提取第166-167页
       ·葛根的酶解第167页
       ·色谱条件第167页
       ·YES测定雌激素活性第167页
       ·β-半乳糖苷酶活性计算及EC50 计算方法第167页
     ·结果与讨论第167-172页
       ·葛根总提物酶解后雌激素活性与物质成分的变化第167-169页
       ·乙酸乙酯部位酶解后雌激素活性及物质成分的变化第169-172页
       ·正丁醇部位酶解后雌激素活性及物质成分的变化第172页
   ·选择离子监测(SIM)在分析葛根总提物的生物转化中的应用第172-180页
     ·实验部分第174-175页
       ·仪器与试剂第174页
       ·色谱条件第174页
       ·质谱条件第174-175页
     ·结果与讨论第175-180页
       ·葛根总提物酶解前后的质谱图比较第175-176页
       ·化合物9 和13 的生物转化第176-177页
       ·化合物17 的生物转化第177页
       ·化合物20 的生物转化第177-178页
       ·化合物26的生物转化第178-180页
       ·未发生生物转化的化合物第180页
   ·小结第180-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83页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第183-185页
致谢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反式维甲酸—正丁酸、丙戊酸相结合的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下一篇:2-二[(4-取代)苯基]亚甲基-5-取代胺甲基环戊酮盐酸盐的设计、合成和抗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