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3-21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 ·农药控释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 ·农药微囊化优点 | 第14-15页 |
| ·微囊化的控释材料 | 第15页 |
| ·微囊化的控释机制 | 第15-16页 |
| ·影响靶向和控制释放的因素 | 第16-17页 |
| ·基于靶向和控释作用的农药微囊化剂型的发展前景 | 第17页 |
| ·微囊化方法概述 | 第17-21页 |
| ·物理法 | 第17页 |
| ·化学法 | 第17-19页 |
| ·物理化学法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异硫氰酸烯丙酯微囊悬浮剂制备 | 第21-30页 |
| ·试验材料和仪器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22页 |
| ·仪器 | 第22页 |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 ·AITC 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 第22页 |
| ·AITC 微囊的形态及粒径大小分布观测 | 第22页 |
| ·AITC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22页 |
| ·HPLC 测定 AITC 含量 | 第22页 |
| ·AITC 微囊包裹率测定 | 第22-23页 |
| ·缓释行为测定 | 第23页 |
|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23-29页 |
| ·单因素法对 AITC 微囊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有机溶剂的选择 | 第23页 |
| ·乳化剂的选择 | 第23-24页 |
| ·正交试验对配方的优化 | 第24-25页 |
| ·AITC 微囊悬浮剂的形态及大小 | 第25-27页 |
|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27页 |
| ·AITC 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第27-29页 |
| ·色谱条件与方法可行性考察 | 第27-28页 |
| ·方法准确度 | 第28页 |
| ·方法精确度 | 第28页 |
| ·回收率试验 | 第28-29页 |
| ·缓释行为研究 | 第29页 |
| ·结论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毒死蜱的微囊控释体系:制备、表征及水中缓释行为研究 | 第30-3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制备 | 第31页 |
| ·毒死蜱微囊悬浮剂表征 | 第31-32页 |
| ·微囊形态观察和粒径的测定 | 第31页 |
|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31页 |
| ·微囊包裹率与载药量的测定 | 第31页 |
| ·微囊悬浮剂的释放特性 | 第31-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6页 |
| ·微囊形态的观察和粒径的测定 | 第32-34页 |
|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34页 |
| ·微囊悬浮剂的包裹率、载药量 | 第34-35页 |
| ·微囊悬浮剂的释放特性 | 第35-36页 |
| ·结论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亲水性物质海藻酸钠对微囊悬浮剂制备及释放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37-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 ·噻虫嗪微囊悬浮剂的制备 | 第38页 |
| ·噻虫嗪微囊悬浮剂的性能表征 | 第38-40页 |
| ·微囊形态及粒径的观测测定 | 第38页 |
|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38页 |
| ·微囊包裹率及载药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 ·微囊悬浮剂制剂流变学测定 | 第39页 |
| ·微囊悬浮剂稀释液表面张力测定 | 第39页 |
| ·微囊悬浮剂的释放特性 | 第39-40页 |
| ·结果及分析 | 第40-44页 |
| ·微囊形态观察及粒径测定 | 第40-41页 |
| ·微囊的红外表征 | 第41-42页 |
| ·包裹率和载药量测定 | 第42页 |
| ·流变学测定 | 第42-43页 |
| ·微囊悬浮剂稀释液表面张力测定 | 第43页 |
| ·微囊悬浮剂的释放特性 | 第43-44页 |
| ·结论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总结 | 第45-47页 |
| ·异硫氰酸烯丙酯微囊悬浮剂制备 | 第45页 |
| ·毒死蜱的微囊控释体系:制备、表征及水中缓释行为研究 | 第45-46页 |
| ·亲水性物质海藻酸钠对微囊悬浮剂制备及释放行为的影响研究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