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膜上灌技术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1 引言 | 第8页 |
2 膜上灌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2.1 膜上灌节水增产研究现状 | 第8-9页 |
2.2 膜上灌复合灌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9页 |
2.3 膜上灌入渗试验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2.4 膜上灌水肥耦合效应研究现状 | 第10页 |
2.5 膜上灌形式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3 膜上灌技术发展趋势 | 第11页 |
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13-18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3-14页 |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13页 |
2.2 试验设计和材料 | 第13-14页 |
2.2.1 入渗试验设计和材料 | 第13-14页 |
2.2.2 膜上灌水流运动特性试验设计和材料 | 第14页 |
2.3 试验观测项目 | 第1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4-17页 |
3.1 膜上灌入渗规律试验研究 | 第14-15页 |
3.2 膜上灌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 | 第15-17页 |
3.2.1 畦膜上灌与畦灌水流推进速度分析 | 第15页 |
3.2.2 单宽流量对水流推进距离和速度的影响 | 第15-17页 |
4 结论 | 第17-18页 |
第三章 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制度参数与氮磷比最优配方研究 | 第18-31页 |
1 引言 | 第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18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8页 |
2.3 试验实施 | 第18-19页 |
2.4 试验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19-20页 |
2.4.1 株高 | 第19页 |
2.4.2 灌水量 | 第19页 |
2.4.3 秸杆充实度 | 第19-20页 |
2.4.4 植物组织含水量 | 第20页 |
2.4.5 叶面积指数 | 第20页 |
2.4.6 干物质积累量 | 第2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0-29页 |
3.1 膜上灌玉米生育阶段分析 | 第20页 |
3.2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株高分析 | 第20-21页 |
3.3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叶面积指数分析 | 第21-22页 |
3.4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秸杆充实度分析 | 第22-23页 |
3.5 玉米不同时间干物质积累量分析 | 第23-24页 |
3.6 膜上灌土壤含水率分析 | 第24-27页 |
3.7 膜上灌玉米产量结果及分析 | 第27-29页 |
3.7.1 极差分析 | 第27-29页 |
3.7.2 方差分析 | 第29页 |
4 结论 | 第29-31页 |
第四章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研究 | 第31-42页 |
1 引言 | 第3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 | 第31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2.3 试验实施 | 第32页 |
2.4 观测项目与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1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 第33-36页 |
3.1.1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2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检验 | 第34-36页 |
3.2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分析 | 第36-40页 |
3.2.1 主因素效应 | 第36页 |
3.2.2 单因素效应 | 第36-37页 |
3.2.3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 第37-38页 |
3.2.4 最优组合方案 | 第38-40页 |
4 结论 | 第40-41页 |
5 讨论 | 第41-42页 |
第五章 玉米畦膜上灌与畦灌对比试验研究 | 第42-50页 |
1 引言 | 第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3.1 玉米株高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3.2 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 | 第43-44页 |
3.3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土壤不同时间温度对比分析 | 第44-45页 |
3.4 膜上灌玉米需水量分析 | 第45-48页 |
3.5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产量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6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第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和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