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工程论文--农田水利论文--灌溉技术论文--其他论文

引黄灌区玉米膜上灌技术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膜上灌技术研究进展第8-13页
 1 引言第8页
 2 膜上灌技术的研究现状第8-11页
  2.1 膜上灌节水增产研究现状第8-9页
  2.2 膜上灌复合灌水技术研究现状第9页
  2.3 膜上灌入渗试验研究现状第9-10页
  2.4 膜上灌水肥耦合效应研究现状第10页
  2.5 膜上灌形式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3 膜上灌技术发展趋势第11页
 4 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第11-13页
第二章 膜上灌入渗规律及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第13-18页
 1 引言第13页
 2 材料和方法第13-14页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第13页
  2.2 试验设计和材料第13-14页
   2.2.1 入渗试验设计和材料第13-14页
   2.2.2 膜上灌水流运动特性试验设计和材料第14页
  2.3 试验观测项目第14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4-17页
  3.1 膜上灌入渗规律试验研究第14-15页
  3.2 膜上灌水流运动特性试验研究第15-17页
   3.2.1 畦膜上灌与畦灌水流推进速度分析第15页
   3.2.2 单宽流量对水流推进距离和速度的影响第15-17页
 4 结论第17-18页
第三章 膜上灌玉米节水灌溉制度参数与氮磷比最优配方研究第18-31页
 1 引言第18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8-20页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第18页
  2.2 试验设计第18页
  2.3 试验实施第18-19页
  2.4 试验观测项目与方法第19-20页
   2.4.1 株高第19页
   2.4.2 灌水量第19页
   2.4.3 秸杆充实度第19-20页
   2.4.4 植物组织含水量第20页
   2.4.5 叶面积指数第20页
   2.4.6 干物质积累量第2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0-29页
  3.1 膜上灌玉米生育阶段分析第20页
  3.2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株高分析第20-21页
  3.3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叶面积指数分析第21-22页
  3.4 膜上灌玉米不同时间秸杆充实度分析第22-23页
  3.5 玉米不同时间干物质积累量分析第23-24页
  3.6 膜上灌土壤含水率分析第24-27页
  3.7 膜上灌玉米产量结果及分析第27-29页
   3.7.1 极差分析第27-29页
   3.7.2 方差分析第29页
 4 结论第29-31页
第四章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研究第31-42页
 1 引言第31页
 2 材料与方法第31-33页
  2.1 试验点基本情况第31页
  2.2 试验设计第31-32页
  2.3 试验实施第32页
  2.4 观测项目与方法第32-33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3-40页
  3.1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与检验第33-36页
   3.1.1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建立第33-34页
   3.1.2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的检验第34-36页
  3.2 膜上灌玉米水肥耦合模型分析第36-40页
   3.2.1 主因素效应第36页
   3.2.2 单因素效应第36-37页
   3.2.3 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第37-38页
   3.2.4 最优组合方案第38-40页
 4 结论第40-41页
 5 讨论第41-42页
第五章 玉米畦膜上灌与畦灌对比试验研究第42-50页
 1 引言第4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49页
  3.1 玉米株高统计分析第42-43页
  3.2 土壤水分的变化分析第43-44页
  3.3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土壤不同时间温度对比分析第44-45页
  3.4 膜上灌玉米需水量分析第45-48页
  3.5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产量对比分析第48-49页
  3.6 畦膜上灌与畦灌玉米经济效益对比分析第49页
 4 结论第49-50页
第六章 研究工作总结和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录第55-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南省某地HIV/AIDS的流行现状及其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小尾寒羊妊娠毒血症病理变化与发病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