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0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0.2 对信用缺失问题的理解 | 第7-8页 |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8页 |
0.4 文献综述 | 第8-9页 |
0.5 论文框架与内容 | 第9-10页 |
0.6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0页 |
1 信用理论 | 第10-12页 |
1.1 信用的含义 | 第10页 |
1.2 与信用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10-11页 |
1.2.1 信用与诚信 | 第10页 |
1.2.2 信用与信誉 | 第10-11页 |
1.2.3 信用与信任 | 第11页 |
1.3 信用经济学说 | 第11页 |
1.4 信用体系 | 第11页 |
1.5 研究股票市场信用缺失问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2 中国股票市场信用缺失问题概述 | 第12-21页 |
2.1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回顾 | 第12-13页 |
2.1.1 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 第12页 |
2.1.2 券商队伍不断发展 | 第12页 |
2.1.3 投资者队伍发展壮大 | 第12页 |
2.1.4 交易系统取得了飞速发展 | 第12-13页 |
2.1.5 证券市场的法律制度建设越来越成熟 | 第13页 |
2.2 中国股票市场信用缺失问题严重 | 第13-21页 |
2.2.1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 第13-17页 |
2.2.2 中介机构信用缺失 | 第17-18页 |
2.2.3 市场监管者信用缺失 | 第18-20页 |
2.2.4 投资者信用缺失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页 |
3 中国股票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1-27页 |
3.1 上市公司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1-25页 |
3.1.1 现代西方产权理论概述 | 第21-23页 |
3.1.2 我国上市公司产权制度缺陷分析 | 第23-24页 |
3.1.3 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缺陷分析 | 第24-25页 |
3.2 中介机构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5页 |
3.2.1 证券中介机构的独立性不强 | 第25页 |
3.2.2 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 第25页 |
3.2.3 证券中介机构功能错位 | 第25页 |
3.2.4 行业自律组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 第25页 |
3.3 市场监管者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3.4 投资者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页 |
4 解决中国股票市场信用缺失的政策建议 | 第27-37页 |
4.1 改革现有产权制度 | 第27-30页 |
4.1.1 上市公司产权多元化的途径 | 第28-29页 |
4.1.2 对上市公司产权多元化实现途径的评析 | 第29页 |
4.1.3 对国有股定价的看法 | 第29-30页 |
4.2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 第30-32页 |
4.2.1 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 | 第30-31页 |
4.2.2 强化监事会的作用 | 第31页 |
4.2.3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31-32页 |
4.2.4 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32页 |
4.2.5 大力培育经理市场 | 第32页 |
4.3 转变政府监管理念 | 第32-34页 |
4.3.1 明确政府的市场定位 | 第32页 |
4.3.2 改革股票发行制度 | 第32-33页 |
4.3.3 改变市场管理模式 | 第33页 |
4.3.4 恢复股票市场的本质功能 | 第33页 |
4.3.5 明确股票市场的终极目标 | 第33-34页 |
4.4 规范证券中介机构行为 | 第34页 |
4.4.1 提高证券中介机构执业的独立性 | 第34页 |
4.4.2 加强行业自律组织建设 | 第34页 |
4.5 加快股票市场的信用体系建设 | 第34-37页 |
4.5.1 加强信用立法 | 第34-35页 |
4.5.2 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化发展 | 第35-36页 |
4.5.3 加强信用教育,强化市场主体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 第36页 |
4.5.4 加快完善对失信者的惩罚制度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页 |
结束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