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动态选择研究--以达州市通川区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7页 |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页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城市用地扩张 | 第15-19页 |
·农村居民点整理 | 第19-21页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21-23页 |
·研究综述分析 | 第23页 |
·存在问题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挂钩”内涵和方案设计 | 第27-38页 |
·“挂钩”概念 | 第27-28页 |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 第27页 |
·“挂钩”项目区 | 第27-28页 |
·“挂钩”与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关系 | 第28页 |
·方案设计 | 第28-30页 |
·方案实现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 | 第31-38页 |
·马尔科夫预测(Markov) | 第31-33页 |
·多准则评价(MCE) | 第33-35页 |
·元胞自动机(CA) | 第35-38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38-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8-39页 |
·地理区位与行政区划 | 第38页 |
·自然资源状况 | 第38-39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39页 |
·土地利用特点 | 第39页 |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39-41页 |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第4章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数量结构预测 | 第41-46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1-44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分析 | 第41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时空转换分析 | 第41-44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预测 | 第44-46页 |
第5章 “挂钩”政策下土地利用适宜性决策 | 第46-70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分布特点 | 第46-51页 |
·地形位分析 | 第46-48页 |
·距水源距离分析 | 第48-49页 |
·距主干道距离分析 | 第49-51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适宜性决策 | 第51-70页 |
·适宜性评价原则 | 第51-52页 |
·制定评价标准 | 第52-66页 |
·确定标准权重 | 第66-68页 |
·构建适宜性图集 | 第68-70页 |
第6章 土地利用模拟及“挂钩区”动态选取 | 第70-86页 |
·CCA-Markov 土地利用模型 | 第70-72页 |
·研究区元胞自动机组成 | 第70-71页 |
·CCA-Markov 模型实现 | 第71-72页 |
·通川区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变化 | 第73-74页 |
·土地利用分布特征变化 | 第74页 |
·“挂钩”项目区动态选择 | 第74-86页 |
·拆旧区反演 | 第75-79页 |
·安置区反演 | 第79-82页 |
·留用区反演 | 第82-86页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讨论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专著编写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第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