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球藻培养条件优化及提高活性物质含量的技术研究
0 前言 | 第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引言 | 第12页 |
·微藻生物技术简介 | 第12-15页 |
·微藻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 | 第15-19页 |
·紫球藻 | 第19-23页 |
·结语 | 第23-24页 |
第2章 紫球藻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24-4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6-38页 |
·紫球藻的纯种选育 | 第26页 |
·紫球藻细胞数量、生物量干重于光密度值的关系 | 第26-28页 |
·单因素实验 | 第28-36页 |
·紫球藻培养基的优化 | 第36-38页 |
·验证实验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紫球藻活性物质研究 | 第40-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3页 |
·紫球藻细胞的培养 | 第40页 |
·Bradford法测量蛋白质含量 | 第40页 |
·细胞的破碎方法 | 第40-41页 |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方法 | 第41-42页 |
·影响藻红蛋白含量的因素 | 第42页 |
·脂肪酸的提取 | 第42页 |
·脂肪酸的测定 | 第42-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57页 |
·Bradford法测量蛋白质的标准曲线 | 第43-44页 |
·细胞破碎方法比较 | 第44-47页 |
·藻红蛋白的分离纯化结果 | 第47-49页 |
·环境因子对藻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9-52页 |
·紫球藻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分析 | 第52-53页 |
·提取溶剂对紫球藻类脂的提取的影响 | 第53页 |
·环境因素对脂肪酸组成含量的影响 | 第53-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结论 | 第59-61页 |
第5章 设想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