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车站及枢纽论文

铁路历经城市设站的一般模式分析

第一章 绪论第1-20页
   ·研究背景第9-10页
   ·问题的提出第10-12页
     ·铁路枢纽的概念第10页
     ·铁路枢纽与城市的关系第10-11页
     ·铁路枢纽客运站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关系第11-12页
   ·国外铁路枢纽规划建设的经验第12-16页
   ·研究铁路枢纽的必要性第16-18页
     ·铁路枢纽研究是铁路系统的需要第16页
     ·铁路枢纽研究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需要第16-18页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18-20页
第二章 铁路枢纽与城市发展第20-61页
   ·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第20-22页
     ·城市的集聚作用及规律第20-21页
     ·城市人口的发展规律第21页
     ·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第21-22页
   ·城市发展的形态模式第22-25页
     ·单中心模式第22-24页
     ·多中心模式第24-25页
     ·耗散结构理论与城市发展演化第25-34页
       ·耗散结构理论概述第25-27页
     ·城市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第27-29页
     ·城市结构形成的非“特定”干预第29-32页
     ·城市空间的自组织演化第32-33页
     ·城市空间结构第33-34页
   ·城市空间发展的复杂特性第34-38页
   ·城市空间发展的组织机制第38-39页
   ·铁路枢纽对城市的促进作用第39-42页
     ·使城市迅速成为货物转运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第40-41页
     ·促进城市人口的集聚和商业的繁荣。第41-42页
     ·促进城市交通的发展第42页
   ·铁路枢纽对城市的适应性分析第42-46页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城市铁路枢纽的需求第43-44页
     ·目前我国铁路枢纽对城市的不适应性表现第44-46页
   ·铁路枢纽与城市布局的相互关系第46-60页
     ·铁路枢纽的分类第47-51页
     ·铁路枢纽布置与城市布局的配合第51-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第61-85页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规律性第61-67页
     ·城市交通发展的一般规律第61-65页
     ·城市交通发展的特殊规律第65-67页
   ·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发展的平衡观点第67-72页
     ·社会总产值、货物周转量年增长率的定量描绘第67-68页
     ·城市对外交通中铁路和其他运输方式发展速度平衡分析第68-72页
   ·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能力的匹配性分析第72-79页
     ·铁路枢纽排队系统第72-73页
     ·排队论与排队系统构成第73-74页
     ·排队系统的描述指标第74-76页
     ·一般排队服务系统第76-79页
   ·指标分析第79-84页
     ·城市道路通行能力第79-81页
     ·车站的通行能力第81-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铁路历经城市设站的合理模式第85-99页
   ·铁路历经城市设站的一般模式第85-86页
   ·铁路客运站模式的发展第86-90页
     ·概述第86-87页
     ·铁路客运站模式的发展第87页
     ·“线、点、面”的问题第87-90页
   ·几个现实的问题第90-98页
     ·铁路枢纽既有设备的改造与城市发展的配合第90-92页
     ·高速铁路引入既有枢纽站对枢纽布置形式的影响第92-95页
     ·城市轨道交通形成网络条件下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布局的变化第95-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五章 西安铁路枢纽规划第99-110页
   ·西安市铁路网的现状第99-103页
     ·路网内线路布置情况第99页
     ·西安枢纽内线路的布设第99-100页
     ·西安铁路网内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第100-101页
     ·西安铁路网内铁路的主要运量和运能情况第101页
     ·西安铁路网货运量统计分析表第101-103页
   ·西安铁路枢纽现状第103-104页
   ·西安城市道路网与铁路枢纽匹配性第104-105页
     ·西安城市道路网现状第104-105页
     ·匹配性分析第105页
   ·西安铁路枢纽规划方案第105-109页
     ·规划方案概况第105-106页
     ·规划方案铁路枢纽内各车站的作业分工和工作量情况第106-108页
     ·铁路枢纽规划方案示意图第108-109页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10-112页
   ·主要结论和研究成果第110-111页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梁模型设计研究
下一篇:人体皮肤色素黑斑模型的建立及其在祛斑美白化妆品功效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