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8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6-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8-30页 |
2.1 概述 | 第8-9页 |
2.2 PLA的合成 | 第9-13页 |
2.2.1 直接法 | 第9-10页 |
2.2.2 开环聚合法 | 第10-13页 |
2.3 PLA的性质 | 第13-15页 |
2.3.1 结构 | 第13-14页 |
2.3.2 物理性质 | 第14-15页 |
2.4 PLA的改性研究 | 第15-17页 |
2.4.1 共聚或共混改性 | 第15-16页 |
2.4.2 取向模压成型技术增强PLLA | 第16-17页 |
2.4.3 聚(D,L-乳酸)的等离子体处理改性 | 第17页 |
2.5 PLA的成型加工 | 第17-19页 |
2.5.1 PLA生物支架 | 第18-19页 |
2.6 PLA的生物学评价 | 第19-27页 |
2.6.1 评价与试验 | 第19-20页 |
2.6.2 动物保护要求 | 第20页 |
2.6.3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 第20-22页 |
2.6.4 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 | 第22页 |
2.6.5 与血液相互作用实验选择 | 第22-23页 |
2.6.6 环氧乙烷灭菌意义简述 | 第23-24页 |
2.6.7 降解分析评价 | 第24页 |
2.6.8 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 第24-27页 |
2.7 PLLA的应用 | 第27-28页 |
2.7.1 生态学应用 | 第27页 |
2.7.2 生物医学应用 | 第27-28页 |
2.8 PLLA的发展方向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0-37页 |
3.1 实验原料 | 第30页 |
3.2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3.3 丙交酯合成及表征 | 第31-32页 |
3.3.1 丙交酯合成 | 第31页 |
3.3.2 性能表征 | 第31-32页 |
3.4 丙交酯开环聚合 | 第32-33页 |
3.5 理化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5.1 化学性能测试 | 第33-34页 |
3.5.2 机械性能测试 | 第34页 |
3.5.3 热降解试验 | 第34页 |
3.6 PLLA材料的生物学评价 | 第34-37页 |
3.6.1 样品制备 | 第34-35页 |
3.6.2 细胞毒性 | 第35页 |
3.6.3 体内植入 | 第35页 |
3.6.4 体外降解试验 | 第35-37页 |
第四章 PLLA的合成与表征 | 第37-55页 |
4.1 丙交酯(LA)的制备 | 第37-39页 |
4.1.1 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4.1.2 影响丙交酯(LA)合成的因素 | 第38-39页 |
4.2 丙交酯的性能分析及表征 | 第39-42页 |
4.3 开环聚合 | 第42-47页 |
4.3.1 PLLA分子量的影响因素 | 第42-47页 |
4.4 PLLA的性能表征 | 第47-55页 |
第五章 性能评价 | 第55-73页 |
5.1 理化性能评价 | 第55-56页 |
5.1.1 还原物(可氧化物) | 第55页 |
5.1.2 PH值滴定 | 第55页 |
5.1.3 蒸发残留物 | 第55-56页 |
5.1.4 PLLA的机械性能 | 第56页 |
5.2 PLLA生物学评价 | 第56-73页 |
5.2.1 多孔组织工程支架的制备 | 第56-57页 |
5.2.2 细胞毒性 | 第57-63页 |
5.2.3 PLLA的植入动物体内的降解及局部反应试验 | 第63-68页 |
5.2.4 PLLA体外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 | 第68-7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3-75页 |
第七章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附录 研究生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西北工业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