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放线菌农用活性菌株的筛选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4页 | 
| ·农用抗生素 | 第10-13页 | 
| ·杀虫抗生素 | 第10-11页 | 
| ·杀菌抗生素 | 第11-12页 | 
| ·除草抗生素 | 第12页 | 
|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的研究 | 第12-13页 | 
| ·论文的设计思路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3页 | 
| ·材料 | 第14-16页 | 
| ·供试土样 | 第14页 | 
| ·培养基 | 第14-15页 | 
| ·供试生物 | 第15-16页 | 
| ·昆虫 | 第15页 | 
| ·病原菌 | 第15-16页 | 
| ·植物种子 | 第16页 | 
| ·供试仪器 | 第16页 | 
| ·方法 | 第16-23页 | 
| ·放线菌的分离、纯化及发酵培养 | 第16-17页 | 
| ·土样稀释液的制备 | 第16页 | 
| ·土样中放线菌的分离 | 第16页 | 
| ·菌株的纯化和归类 | 第16页 | 
| ·放线菌的发酵培养 | 第16-17页 | 
| ·生物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 ·杀虫活性测定 | 第17页 | 
| ·杀菌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 ·除草活性测定 | 第18页 | 
| ·大田试验 | 第18-19页 | 
| ·菌株稳定性研究 | 第19页 | 
| ·遗传稳定性 | 第19页 | 
| ·发酵液的热稳定性 | 第19页 | 
| ·酸碱的稳定性 | 第19页 | 
| ·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 第19页 | 
| ·对光照的稳定性 | 第19页 | 
| ·菌株分类地位鉴定 | 第19-21页 | 
| ·形态特征 | 第20页 | 
| ·培养特征 | 第20页 | 
| ·生理生化特性 | 第20-21页 | 
| ·54#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 | 第21-23页 | 
|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第21页 | 
| ·存活率测定 | 第21页 | 
| ·存活率与正突变率之间的关系测定 | 第21页 | 
| ·紫外诱变方法 | 第21页 | 
| ·诱变后菌株的初步筛选 | 第21页 | 
| ·诱变后菌株的复筛 | 第21页 | 
| ·遗传稳定性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3-36页 | 
| ·放线菌分离结果 | 第23页 | 
| ·放线菌发酵液活性筛选结果 | 第23-25页 | 
| ·杀虫活性 | 第23页 | 
| ·杀菌活性 | 第23-25页 | 
| ·除草活性 | 第25页 | 
| ·54~#和A_2C 菌株发酵液杀菌活性研究 | 第25-28页 | 
| ·抑制病原真菌的菌丝生长作用 | 第25-26页 | 
| ·抑制孢子萌发作用 | 第26-27页 | 
| ·抑制细菌及酵母菌生长的作用 | 第27页 | 
| ·盆栽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效果 | 第27-28页 | 
| ·田间防治番茄灰、叶霉病和黄瓜霜霉病的效果 | 第28页 | 
| ·54~#和A_2C 菌株的分类地位 | 第28-30页 | 
| ·形态观察 | 第28-29页 | 
| ·培养特征 | 第29页 | 
| ·生理生化特征 | 第29-30页 | 
| ·54#和A2C 菌株的稳定性研究 | 第30-33页 | 
| ·菌株的传代稳定性 | 第30-31页 | 
| ·培养特征 | 第30-31页 | 
| ·各代菌株发酵液杀菌活性变化 | 第31页 | 
| ·菌株发酵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 | 第31-32页 | 
| ·菌株发酵液对酸、碱的稳定性 | 第32页 | 
| ·菌株发酵液对紫外线的稳定性 | 第32页 | 
| ·菌株发酵液对光照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 ·54#菌株的紫外诱变选育结果 | 第33-36页 | 
| ·54#菌株诱变剂量的选择 | 第33页 | 
|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筛选 | 第33-34页 | 
| ·突变菌株传代稳定性实验 | 第34页 | 
| ·159~#菌株发酵液稳定性实验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36-39页 | 
| ·关于放线菌的分离和筛选方法 | 第36页 | 
| ·关于54~#和A_2C 菌株的活性研究 | 第36-37页 | 
| ·关于54~#和A_2C 菌株的分类地位 | 第37页 | 
| ·关于54~#和A_2C 菌株的稳定性研究 | 第37页 | 
| ·关于选育菌株159~#的研究 | 第37页 | 
| ·关于54~#和A_2C 菌株的开发前景 | 第37-38页 | 
| ·对54~#和A_2C 菌株的进一步研究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附图 | 第44-50页 | 
| 作者简介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