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部门经济论文--林业论文

古蔺县退耕还林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第1章 绪论第1-15页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第11-14页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4-15页
第2章 退耕还林的基本问题第15-26页
 2.1 退耕还林的内涵第15页
 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体系第15-16页
  2.2.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目标第15页
  2.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目标第15页
  2.2.3 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与政治目标第15-16页
 2.3 退耕还林工程遵循的原则第16-17页
 2.4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分析第17-21页
  2.4.1 政治基础分析第17-18页
  2.4.2 经济基础分析第18-19页
  2.4.3 法律基础分析第19-21页
 2.5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21-26页
  2.5.1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第21-22页
  2.5.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第22-23页
  2.5.3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第23-24页
  2.5.4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第24-26页
第3章 古蔺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第26-48页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第26-29页
  3.1.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原则第26-27页
  3.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及其功能第27页
  3.1.3 基于时间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第27-29页
 3.2 地区自然经济状况第29-34页
  3.2.1 地理位置第29-30页
  3.2.2 地质地貌第30页
  3.2.3 气候特征第30-31页
  3.2.4 土地状况第31-33页
  3.2.5 水文状况第33页
  3.2.6 社会经济条件第33-34页
 3.3 古蔺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第34-48页
  3.3.1 指标的确定第34页
  3.3.2 可持续发展度的界定及层次结构第34-36页
  3.3.3 权重的确定第36-40页
  3.3.4 指标分数的确定第40页
  3.3.5 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第40-44页
  3.3.6 古蔺县可持续发展评估总结第44-48页
第4章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48-70页
 4.1 灰色关联分析的数学原理与特征第48-52页
  4.1.1 基本概念第48页
  4.1.2 灰色关联分析的数学原理第48页
  4.1.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第48-49页
  4.1.4 计算方法第49-50页
  4.1.5 程序设计与框图第50-51页
  4.1.6 程序类型与功能第51-52页
 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分析第52-53页
 4.3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第53-55页
  4.3.1 前移关联动态分析第54页
  4.3.2 后退式关联动态矩阵分析第54-55页
 4.4 农业产业结构指标分析第55-60页
  4.4.1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构成第55-58页
  4.4.2 劳动力文化指标第58-59页
  4.4.3 生态环境指标第59-60页
 4.5 农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60-70页
  4.5.1 种植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60-62页
  4.5.2 林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62-65页
  4.5.3 畜牧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65-67页
  4.5.4 渔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第67-70页
结论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资寿险公司盈利模式及转型研究
下一篇:Shp-2的表达与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