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4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退耕还林的基本问题 | 第15-26页 |
2.1 退耕还林的内涵 | 第15页 |
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体系 | 第15-16页 |
2.2.1 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目标 | 第15页 |
2.2.2 退耕还林工程的经济目标 | 第15页 |
2.2.3 退耕还林工程的社会与政治目标 | 第15-16页 |
2.3 退耕还林工程遵循的原则 | 第16-17页 |
2.4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基础分析 | 第17-21页 |
2.4.1 政治基础分析 | 第17-18页 |
2.4.2 经济基础分析 | 第18-19页 |
2.4.3 法律基础分析 | 第19-21页 |
2.5 退耕还林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 第21-26页 |
2.5.1 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 第21-22页 |
2.5.2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 第22-23页 |
2.5.3 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第23-24页 |
2.5.4 增强全民生态意识 | 第24-26页 |
第3章 古蔺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 第26-48页 |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理论与方法 | 第26-29页 |
3.1.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原则 | 第26-27页 |
3.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指标及其功能 | 第27页 |
3.1.3 基于时间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 地区自然经济状况 | 第29-34页 |
3.2.1 地理位置 | 第29-30页 |
3.2.2 地质地貌 | 第30页 |
3.2.3 气候特征 | 第30-31页 |
3.2.4 土地状况 | 第31-33页 |
3.2.5 水文状况 | 第33页 |
3.2.6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3-34页 |
3.3 古蔺县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 第34-48页 |
3.3.1 指标的确定 | 第34页 |
3.3.2 可持续发展度的界定及层次结构 | 第34-36页 |
3.3.3 权重的确定 | 第36-40页 |
3.3.4 指标分数的确定 | 第40页 |
3.3.5 可持续发展度的计算 | 第40-44页 |
3.3.6 古蔺县可持续发展评估总结 | 第44-48页 |
第4章 农业经济发展状况与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48-70页 |
4.1 灰色关联分析的数学原理与特征 | 第48-52页 |
4.1.1 基本概念 | 第48页 |
4.1.2 灰色关联分析的数学原理 | 第48页 |
4.1.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 第48-49页 |
4.1.4 计算方法 | 第49-50页 |
4.1.5 程序设计与框图 | 第50-51页 |
4.1.6 程序类型与功能 | 第51-52页 |
4.2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4.3 农业产业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4.3.1 前移关联动态分析 | 第54页 |
4.3.2 后退式关联动态矩阵分析 | 第54-55页 |
4.4 农业产业结构指标分析 | 第55-60页 |
4.4.1 农、林、牧、渔产值结构构成 | 第55-58页 |
4.4.2 劳动力文化指标 | 第58-59页 |
4.4.3 生态环境指标 | 第59-60页 |
4.5 农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60-70页 |
4.5.1 种植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60-62页 |
4.5.2 林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62-65页 |
4.5.3 畜牧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65-67页 |
4.5.4 渔业发展状况及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 第67-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