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

构建高速发展的城乡整体生长空间--探索绍兴中心城市城乡空间整体规划

摘要第1-9页
一、绪论第9-17页
 1.1 选题背景第9-10页
  1.1.1 理论研究的需要第9-10页
  1.1.2 专业实践的探索第10页
 1.2 相关概念的再认识第10-11页
  1.2.1 城市与乡村第10-11页
  1.2.2 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第11页
 1.3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综述第11-14页
  1.3.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2-13页
  1.3.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第13-14页
 1.4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第14-16页
  1.4.1 研究意义第14页
  1.4.2 创新之处第14-16页
 1.5 研究框架第16-17页
二、城市发展与城乡空间演化第17-33页
 2.1 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与城乡空间变化第17-26页
  2.1.1 向心力驱动为主的城市集聚化发展第17-21页
  2.1.2 离心力驱动为主的城市郊区化发展第21-25页
  2.1.3 网络化的城市发展第25-26页
 2.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发展与城乡空间变化第26-30页
  2.2.1 城乡空间变化的激发因素第26-28页
  2.2.2 城乡空间结构的演化规律第28-30页
  2.2.3 城乡空间形态类型第30页
 2.3 小结第30-33页
  2.3.1 城乡空间演化过程是一个逐步更新、完善的过程第31页
  2.3.2 中国城乡空间演化过程中发展误区不少第31页
  2.3.3 中国城乡空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网络化第31-32页
  2.3.4 重构城市整体生长空间具有现实意义第32-33页
三、绍兴中心城市城乡空间发展的可持续性解析第33-50页
 3.1 城市发展背景第33-37页
  3.1.1 社会经济发展综述第33-35页
  3.1.2 乡村发展特征分析第35-36页
  3.1.3 发展中潜伏的危机第36-37页
 3.2 城乡空间的动态演变第37-45页
  3.2.1 城市功能的外溢第37-39页
  3.2.2 人口结构的变迁第39-40页
  3.2.3 产业结构的调整第40-42页
  3.2.4 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化第42-45页
 3.3 规划与现实差异的反思第45-48页
  3.3.1 传统规划思想方法的问题特征第45-46页
  3.3.2 规划手段的局限性导致的社会后果第46-48页
 3.4 寻求城乡整体发展模式的重要意义第48-50页
  3.4.1 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空间需求第48页
  3.4.2 城乡空间整体规划的需要第48页
  3.4.3 城乡环境改善的需求第48-50页
四、观点的提出:构建城市高速发展下的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第50-61页
 4.1 适合绍兴城乡空间整体生长的发展模式第50-55页
  4.1.1 “簇群互动式→网络型”的理性发展城乡空间系统第50-52页
  4.1.2 空间构成要素第52-55页
 4.2 引入一种综合规划方法的建议第55-57页
  4.2.1 确立城乡整合的规划指导思想第55页
  4.2.2 冲破传统规划范围的限制第55-56页
  4.2.3 覆盖整个行政辖区的规划内容第56-57页
  4.2.4 重构城乡空间内各类用地的比例和布局第57页
 4.3 城乡整体发展的保障机制第57-61页
  4.3.1 法律和行政体制第57-59页
  4.3.2 建立协调机构第59页
  4.3.3 公众参与第59-61页
五、城乡整体生长空间的规划建设对策——结合绍兴“南闲”区域的规划案例第61-72页
 5.1 案例的地区概况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第61-64页
  5.1.1 基本概况第61-62页
  5.1.2 与城市发展关系第62页
  5.1.3 城乡规划中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第62-64页
 5.2 “以旅兴市"的发展机制与思路第64-66页
  5.2.1 “以旅兴市”第64-65页
  5.2.2 高效农业、适度环保型工业及人居房地产业第65-66页
  5.2.3 “互动式”簇群结构第66页
 5.3 空间结构性方案解析第66-69页
  5.3.1 确立一条绿色连绵带第66-67页
  5.3.2 在腹地内培育两个特色“增长极”第67-68页
  5.3.3 确立不同区块的主导功能第68页
  5.3.4 形成“簇群结构”第68-69页
 5.4 调控组织的架构与运行第69-72页
  5.4.1 确立旅游休闲产业的地位,提高对旅游休闲业的认识第69页
  5.4.2 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第69-70页
  5.4.3 强化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第70页
  5.4.4 制定相应的法律政策保障体系,保障“南闲”区域的健康发展第70页
  5.4.5 制定扶持政策,带动招商发展第70页
  5.4.6 加强宣传促销,积极拓展客源市场第70-71页
  5.4.7 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社会监督体系第71-72页
六、结束语第72-73页
图表目录: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粗糙集合和信息熵的分类模型研究
下一篇: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