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言 | 第1-17页 |
§1.1 造山带地层学的研究概况 | 第8-11页 |
§1.2 研究区的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 第11-12页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4 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1 选题的来源、目的 | 第14-15页 |
§1.4.2 意义 | 第15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及测试结果质量评述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6页 |
§2.1 地层 | 第17-23页 |
§2.1.1 元古界 | 第17-19页 |
§2.1.1.1 大勐龙岩群(Pt_1D.) | 第17页 |
§2.1.1.2 澜沧岩群 | 第17-19页 |
§2.1.2 上古生界 | 第19-22页 |
§2.1.2.1 泥盆系温泉组(Dw) | 第19页 |
§2.1.2.2 泥盆系曼信组(Dm) | 第19页 |
§2.1.2.3 石炭系平掌组(C_1pz) | 第19-20页 |
§2.1.2.4 石炭—二叠系鱼塘寨组(CPy) | 第20页 |
§2.1.2.5 石炭—二叠系光色组(CPg) | 第20-21页 |
§2.1.2.6 二叠系大名山组(P_2dm) | 第21页 |
§2.1.2.7 二叠系石佛洞组(P_3s) | 第21页 |
§2.1.2.8 泥盆—石炭系南段组(Dn) | 第21-22页 |
§2.1.2.9 二叠系拉巴组(P1) | 第22页 |
§2.1.3 中生界 | 第22-23页 |
§2.1.3.1 下三叠统怕拍组(T_1p) | 第22-23页 |
§2.1.3.2 上三叠统三岔河组(T_3sc) | 第23页 |
§2.2 岩石 | 第23-24页 |
§2.3 构造发展史 | 第24-26页 |
§2.3.1 原特提斯地质演化阶段 | 第25页 |
§2.3.2 古特提斯构造演化阶段 | 第25页 |
§2.3.3 新构造运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耿马弄巴地区南皮河组的分解及地层序列恢复 | 第26-48页 |
§3.1 耿马弄巴地区的地层层序特征 | 第29-43页 |
§3.1.1 耿马弄巴地区剖面列述 | 第29-37页 |
§3.1.1.1 云南省耿马县耿马镇弄巴—四排山公路(Ⅰ)泥盆系温泉组实测剖面(图3.2) | 第29-32页 |
§3.1.1.2 云南省耿马县耿马镇弄巴—四排山公路(Ⅱ)泥盆系曼信组(Dm)实测剖面(图3.3) | 第32-34页 |
§3.1.1.3 云南省耿马县耿马镇弄巴-四排山(Ⅲ)石炭—二叠系光色组(CPg)实测剖面(图3.4) | 第34-37页 |
§3.1.2 弄巴地区地层层序恢复 | 第37-43页 |
§3.1.2.1 下—上泥盆系温泉组(Dw) | 第37-38页 |
§3.1.2.2 中—上泥盆系曼信组(Dm) | 第38-40页 |
§3.1.2.3 下石炭统平掌组(C_1pz) | 第40-41页 |
§3.1.2.4 石炭—二叠系光色组(CPg) | 第41-43页 |
§3.2 耿马弄巴地区生物地层研究 | 第43-48页 |
§3.2.1 温泉组(Dw) | 第43-44页 |
§3.2.1.1 笔石 | 第43页 |
§3.2.1.2 植物 | 第43-44页 |
§3.2.2 牙形石 | 第44-45页 |
§3.2.3 曼信组(Dm) | 第45-46页 |
§3.2.4 光色组(CPg) | 第46-48页 |
§3.2.4.1 牙形石 | 第46页 |
§3.2.4.2 放射虫 | 第46-48页 |
第四章 耿马地区沉积环境及构造背景研究 | 第48-63页 |
§4.1 大陆斜坡—洋盆沉积 | 第48-54页 |
§4.1.1 温泉组(Dw)沉积环境 | 第48-50页 |
§4.1.2 曼信组(Dm) | 第50-54页 |
§4.1.2.1 常量元素 | 第50-52页 |
§4.1.2.2 稀土元素 | 第52-53页 |
§4.1.2.3 结论 | 第53-54页 |
§4.2 喷发沉积 | 第54-55页 |
§4.3 光色组洋壳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研究 | 第55-59页 |
§4.3.1 硅质岩沉积背景研究 | 第55-57页 |
§4.3.1.1 常量元素 | 第55-56页 |
§4.3.1.2 稀土元素 | 第56-57页 |
§4.3.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 | 第57-59页 |
§4.3.3 结论 | 第59页 |
§4.4 台地及海山—洋岛沉积 | 第59-63页 |
§4.4.1 鱼塘寨组(CPy) | 第59-60页 |
§4.4.2 大名山组(P_2dm) | 第60-62页 |
§4.4.3 石佛洞组(P_3s)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牛井山石炭纪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 | 第63-66页 |
§5.1 区域地质概况 | 第63-64页 |
§5.2 构造背景研究 | 第64-65页 |
§5.3 结论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昌宁—孟连盆地(中段)演化及构造背景 | 第66-76页 |
§6.1 昌宁—孟连盆地中段盆地格架 | 第66页 |
§6.2 盆地演化及构造背景 | 第66-75页 |
§6.2.1 泥盆纪继承性扩张阶段 | 第66-68页 |
§6.2.2 泥盆—石炭纪快速扩张阶段 | 第68-72页 |
§6.2.2.1 耿马被动陆缘 | 第69-70页 |
§6.2.2.2 洋盆 | 第70-72页 |
§6.2.2.2.1 光色洋壳盆地 | 第70-71页 |
§6.2.2.2.2 牛井山蛇绿混杂岩带(洋中脊) | 第71-72页 |
§6.2.2.3 东部陆缘 | 第72页 |
§6.2.3 早石炭世—早三叠世俯冲消减阶段 | 第72-75页 |
§6.2.3.1 耿马被动陆缘 | 第72-74页 |
§6.2.3.2 东部被动边缘 | 第74页 |
§6.2.3.3 拉巴活动边缘的形成 | 第74-75页 |
§6.3 昌宁—孟连盆地的演化特点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图版及说明 | 第83-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