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研究目的和方法 | 第14-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温室气体的定义 | 第18页 |
·碳汇、森林碳汇和森林碳储量的定义 | 第18-19页 |
·碳汇林业的定义 | 第19-20页 |
·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自然科学理论基础 | 第20页 |
·社会科学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小结 | 第22-23页 |
3 碳核算和森林碳汇压力分析 | 第23-40页 |
·森林碳汇计算 | 第23-30页 |
·方法选择与介绍 | 第23-25页 |
·数据来源和计算 | 第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30页 |
·碳排放量计算 | 第30-35页 |
·方法介绍 | 第30页 |
·数据来源和计算 | 第30-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森林碳汇压力分析 | 第35-39页 |
·历年全国碳汇量、碳排量比较 | 第35-36页 |
·各省区碳汇量、碳排量比较 | 第36-37页 |
·我国三大区域碳汇量、碳排量比较 | 第37-38页 |
·各省区森林碳汇量、碳排量基尼系数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碳汇林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第40-56页 |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0-41页 |
·碳汇林业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 | 第41-44页 |
·指标框架 | 第41-42页 |
·指标解释 | 第42-44页 |
·计算结果 | 第44-49页 |
·结果分析 | 第49-55页 |
·总体分析 | 第49-51页 |
·分系统比较分析 | 第51-53页 |
·分省区比较分析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区域碳汇林业发展问题聚类分析和建议 | 第56-67页 |
·碳汇林业发展能力问题聚类分析 | 第56-59页 |
·原因分析和区域性建议 | 第59-64页 |
·Ⅰ型省区 | 第60-61页 |
·Ⅱ型省区 | 第61页 |
·Ⅲ型省区 | 第61-62页 |
·Ⅳ型省区 | 第62页 |
·Ⅴ型省区 | 第62-63页 |
·Ⅵ型省区 | 第63页 |
·Ⅶ型省区 | 第63页 |
·Ⅷ型省区 | 第63-64页 |
·总体性建议 | 第64-67页 |
·增强人们的森林碳汇意识 | 第64页 |
·提高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 | 第64页 |
·改善林地基础状况,加大资金投入 | 第64-65页 |
·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和碳汇造林 | 第65页 |
·制定碳汇林业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碳汇计量检测专业队伍 | 第65页 |
·建立碳汇交易市场,加强监督管理 | 第65页 |
·大力发展森林碳汇项目,加强多方合作 | 第65-67页 |
6 结论 | 第67-69页 |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1 各省区森林碳汇量 | 第72-74页 |
附录2 各省区碳排量 | 第74-76页 |
个人简介 | 第76-77页 |
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