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 第1-21页 |
一、 个人崇拜研究的实践与理论意义 | 第10-12页 |
二、 个人崇拜研究的轨迹与现状 | 第12-18页 |
三、 选题的研究方法、逻辑结构以及主要的理论创新 | 第18-21页 |
第一章 个人崇拜的起源与本质 | 第21-47页 |
第一节 、 从自然崇拜到个人崇拜 | 第21-28页 |
一、 崇拜现象与最初的自然崇拜 | 第21-25页 |
二、 偶像崇拜是自然崇拜的进一步发展 | 第25-26页 |
三、 个人崇拜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 第26-28页 |
第二节 、 个人崇拜的特点及本质 | 第28-43页 |
一、 个人崇拜表现为对个人的盲目服从 | 第29-31页 |
二、 个人崇拜是以历史人物为对象的崇拜现象 | 第31-33页 |
三、 个人崇拜与社会秩序的形成方式 | 第33-35页 |
四、 个人崇拜的实质是主体性的缺位 | 第35-37页 |
五、 个人崇拜的分类标准和基本类型 | 第37-41页 |
六、 个人崇拜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宗教形式 | 第41-43页 |
第三节 、与个人崇拜相关的社会现象 | 第43-47页 |
一、 个人崇拜与权威 | 第43-45页 |
二、 个人崇拜与英雄 | 第45-47页 |
第二章 、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 | 第47-68页 |
第一节 、个人崇拜产生的历史根源 | 第47-53页 |
一、 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个人对社会的依赖 | 第47-49页 |
二、 群众的自主能力受到长期专制统治的抑制 | 第49-50页 |
三、 缺乏理性的批判能力 | 第50-52页 |
四、 在自然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生理机制 | 第52-53页 |
第二节 、个人崇拜产生的社会根源 | 第53-60页 |
一、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绝望意识 | 第54-55页 |
二、 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 | 第55-57页 |
三、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 | 第57-59页 |
四、 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心理机制 | 第59-60页 |
第三节 、个人崇拜产生的认识根源 | 第60-68页 |
一、 英雄史观错误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 第61-63页 |
二、 片面追求完美致使对个人的认识产生偏差 | 第63-65页 |
三、 对个人崇拜有意识地利用 | 第65-68页 |
第三章 、个人崇拜的形成机制 | 第68-88页 |
第一节 、象征性人物与个人崇拜 | 第68-75页 |
一、 象征性人物的特征在于其符号化意义 | 第68-71页 |
二、 象征性人物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71-73页 |
三、 象征性人物与个人崇拜的关系 | 第73-75页 |
第二节 、形成个人崇拜的过程主要是争取崇拜者的认同 | 第75-83页 |
一、 构建崇拜对象与崇拜者之间利益一致性的观念 | 第75-77页 |
二、 以极端化的形式突出宣传崇拜对象的杰出才能和业绩 | 第77-79页 |
三、 采取多种仪式反复强化使个人崇拜成为崇拜者的自觉 | 第79-81页 |
四、 批判各种异己的观念确保思想上的绝对统一 | 第81-83页 |
第三节 、体制上的强化是个人崇拜得以持续的保障 | 第83-88页 |
一、 通过权力的高度集中在崇拜双方造成事实的人身依附关系 | 第84-86页 |
二、 通过严密的社会监控体系消解反对者可能的存在空间 | 第86-88页 |
第四章 、个人崇拜的社会效应 | 第88-107页 |
第一节 、个人崇拜的正面社会效应 | 第88-94页 |
一、 推进需要集体参与的社会运动 | 第88-90页 |
二、 积极应对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挑战 | 第90-92页 |
三、 维护社会群体的稳定 | 第92-94页 |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负面社会效应 | 第94-102页 |
一、 遏制社会创新与发展的活力 | 第95-97页 |
二、 破坏社会的民主与法制 | 第97-99页 |
三、 造成社会秩序的不规则变动 | 第99-102页 |
第三节 、对个人崇拜社会效应的总体评价 | 第102-107页 |
一、 个人崇拜下社会组织结构的特征 | 第102-104页 |
二、 个人崇拜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之间的关系 | 第104-107页 |
第五章 、个人崇拜的防范与消失 | 第107-137页 |
第一节 、反对个人崇拜的历史经验 | 第107-118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反对个人崇拜的基本观点 | 第107-110页 |
二、 斯大林关于个人崇拜的理论与实践 | 第110-112页 |
三、 毛泽东关于个人崇拜思想的演变及失误 | 第112-114页 |
四、 邓小平关于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想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反对个人崇拜与尊重杰出人物 | 第118-123页 |
一、 杰出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第118-120页 |
二、 全面理解群众、阶级、政党与领袖的关系 | 第120-122页 |
三、 正确对待杰出人物 | 第122-123页 |
第三节 、防止个人崇拜发生的主要途径 | 第123-131页 |
一、 经济上的自立与人的理性的提升 | 第123-126页 |
二、 推进社会政治制度不断完善 | 第126-128页 |
三、 增强决策的公开性 | 第128-130页 |
四、 强化社会舆论的监督 | 第130-131页 |
第四节 、个人崇拜发展变化的趋势 | 第131-137页 |
一、 决定个人崇拜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主体性 | 第132-133页 |
二、 个人崇拜呈现出向人本身回归的发展趋势 | 第133-134页 |
三、 网络社会与个人崇拜的消亡 | 第134-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后记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