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个案研究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8页 |
| ·选题的缘起 | 第9页 |
| ·我国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的背景介绍 | 第9-10页 |
| ·海外留学生子女教育政策 | 第9-10页 |
| ·海外留学生子女教育配套工程 | 第10页 |
| ·国内外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 ·本论文的理论框架、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 | 第12-16页 |
| ·理论框架 | 第12-15页 |
| ·研究步骤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文化适应 | 第18-31页 |
| ·什么是“文化” | 第18-20页 |
| ·文化的结构特征 | 第20-22页 |
| ·中国文化的特征 | 第22-23页 |
| ·西方文化的特征 | 第23-24页 |
| ·中西方文化之比较 | 第24页 |
| ·文化适应的概念、标准 | 第24-27页 |
| ·适应问题的探讨 | 第24-25页 |
| ·文化适应与不适应的心理过程 | 第25-27页 |
| ·文化适应的标准 | 第27页 |
| ·归国初中生的文化适应和不适应 | 第27-31页 |
| ·归国初中生的适应问题 | 第27-28页 |
| ·归国初中生的不适应问题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状况的田野调查 | 第31-44页 |
| ·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概况 | 第31-33页 |
| ·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成立 | 第31-32页 |
| ·从1988年到1998年:北京试验区发展期 | 第32-33页 |
| ·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概况 | 第33页 |
| ·关于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状况的调查结果 | 第33-44页 |
| ·归国初中生的价值观 | 第33-35页 |
| ·价值观的测量 | 第35-36页 |
| ·归国初中生价值观的实际状况 | 第36-40页 |
| ·对归国初中生的教育内容 | 第40-42页 |
| ·对归国初中生的教育方法 | 第42页 |
| ·这几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的调查 | 第42页 |
| ·父母对归国初中生的期望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对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状况的追因 | 第44-49页 |
| ·归国初中生回国前对祖国文化的了解 | 第44-46页 |
| ·特殊的群体,特殊的年龄 | 第46-47页 |
| ·教育文化功能与个体文化适应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的援助 | 第49-53页 |
| ·国外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一些措施与对策 | 第49-50页 |
| ·理论 | 第49-50页 |
| ·跨文化交流课程 | 第50页 |
| ·一些具体的建议 | 第50-53页 |
| ·政府 | 第51页 |
| ·归国青少年的文化适应教育实施机构 | 第51页 |
| ·社区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3-54页 |
| 参考书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6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62页 |
| 作者声明 | 第62-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