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7页 |
一、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3-15页 |
二、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5页 |
三、 探索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17-39页 |
第一节 投资、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 | 第17-25页 |
一、 投资概念的内涵及特点 | 第17-21页 |
二、 政府投资及其行为特征 | 第21-23页 |
三、 民间投资的界定 | 第23-24页 |
四、 投资体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34页 |
一、 西方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 | 第25-27页 |
二、 科学发展观与经济增长 | 第27-32页 |
三、 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 第32-33页 |
四、 科学认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第33-34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投资与经济增长理论 | 第34-39页 |
一、 马克思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 | 第34-3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投资理论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三、 中国投资理论的特征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我国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成就及问题 | 第39-51页 |
第一节 关于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与成就 | 第39-42页 |
一、 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 第39-40页 |
二、 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 第40-41页 |
三、 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 第41页 |
四、 推动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 第41-42页 |
第二节 我国政府投资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存在问题 | 第42-51页 |
一、 政府投资的基本经验 | 第42-46页 |
二、 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问题 | 第46-49页 |
三、 政府投资领域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 第49-51页 |
第三章 国债政策与经济增长 | 第51-73页 |
第一节 国债投资的成效与问题 | 第51-55页 |
一、 国债政策的积极效应 | 第51-53页 |
二、 国债政策的负面影响 | 第53-55页 |
第二节 国债政策与“挤出效应” | 第55-62页 |
一、 “挤出效应”假说 | 第55-57页 |
二、 “挤出效应”被高估 | 第57-60页 |
三、 效益差的民间投资被“挤出”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 第62-69页 |
一、 应该继续与应该退出的争论 | 第62-64页 |
二、 国债政策的可持续性预测 | 第64-67页 |
三、 国债政策退出为时尚早 | 第67-69页 |
第四节 国债政策的取向调整 | 第69-73页 |
一、 控制国债规模和减轻债务负担 | 第69-70页 |
二、 发挥国债投资在启动民间投资的作用 | 第70页 |
三、 未来国债投资方向选择 | 第70-71页 |
四、 创新国债发行品种 | 第71-73页 |
第四章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 第73-96页 |
第一节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历史回顾 | 第73-79页 |
一、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界定 | 第73-74页 |
二、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历史考察 | 第74-76页 |
三、 传统地方政府投资体制的基本特征 | 第76-79页 |
第二节 转型时期地方政府投资行为 | 第79-87页 |
一、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现状 | 第79-81页 |
二、 地方政府投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81-83页 |
三、 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成因分析 | 第83-87页 |
第三节 地方政府投资改革的探究 | 第87-96页 |
一、 合理确定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 | 第87页 |
二、 提供地方公共商品 | 第87-89页 |
三、 改善对地方投资事务的管理 | 第89-90页 |
四、 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 | 第90-92页 |
五、 创新地方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 第92-94页 |
案例1: 福州闽江螯峰大桥收费站项目 | 第94-96页 |
第五章 中外政府投资体制比较 | 第96-109页 |
第一节 国外政府投资体制 | 第96-101页 |
一、 民间主导型投资体制形成与特征 | 第96-98页 |
二、 国外政府投资的地位与作用 | 第98-101页 |
第二节 中外政府投资体制的差异 | 第101-104页 |
一、 行政主导型与市场主导型 | 第101-102页 |
二、 直接性政府干预型与间接性政府调控型 | 第102页 |
三、 政府投资主体行为不同 | 第102-103页 |
四、 政府投资出资方式不同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WTO对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影响 | 第104-109页 |
一、 WTO规则对内资投资管理体制的影响 | 第104-105页 |
二、 加入WTO对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 第105-107页 |
三、 WTO规则对政府对全社会投资管理方式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投资方向与领域 | 第109-130页 |
第一节 转型时期政府投资功能与范围 | 第109-115页 |
一、 政府投资功能及范围的论述 | 第109-112页 |
二、 政府投资范围的重新思考 | 第112-113页 |
三、 政府投资运行机制的创新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政府投资 | 第115-122页 |
一、 确定政府投资方向的新原则 | 第115-116页 |
二、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政府投资的新要求 | 第116-122页 |
第三节 未来我国政府投资的结构与重点领域 | 第122-130页 |
一、 未来政府投资资金来源 | 第122-123页 |
二、 政府投资未来发展趋势 | 第123-124页 |
三、 未来政府投资战略目标 | 第124-126页 |
四、 未来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 | 第126-130页 |
第七章 经济转型时期政府投资的政策取向 | 第130-146页 |
第一节 合理调整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 | 第130-136页 |
一、 我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比例的变化轨迹 | 第130-132页 |
二、 民间投资规模扩张的主要障碍 | 第132-133页 |
三、 启动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 | 第133-136页 |
第二节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政府投资体制改革 | 第136-141页 |
一、 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 | 第136-137页 |
二、 规范政府投资行为 | 第137页 |
三、 加强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管理 | 第137-138页 |
四、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 | 第138-139页 |
五、 确立国有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 | 第139-140页 |
六、 改善投资宏观调控方式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评价 | 第141-146页 |
一、 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必要性 | 第141-143页 |
二、 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内容 | 第143-144页 |
三、 政府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的主要方法 | 第144-146页 |
第八章 福建地方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 | 第146-164页 |
第一节 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 第146-152页 |
一、 政府投资基本情况及其成就 | 第146-148页 |
二、 政府投资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8-152页 |
第二节 福建地方政府投资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52-157页 |
一、 政府投资主体缺位 | 第152-153页 |
二、 投资宏观调控机制不健全 | 第153页 |
三、 投融资市场体系发育迟缓 | 第153-154页 |
四、 投资立法工作滞后 | 第154页 |
案例2: 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工程项目 | 第154-155页 |
案例3: 2002-2003年福建重大项目稽察所发现的问题 | 第155-157页 |
第三节 加快福建地方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 第157-164页 |
一、 明确投资责任主体 | 第157-159页 |
二、 科学界定政企投资范围 | 第159-161页 |
三、 培育投融资市场体系 | 第161-163页 |
四、 加强投资领域的地方立法 | 第163-1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4-171页 |
后记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