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41页 |
| 导言 | 第41-65页 |
| 一、 传统理解的反思 | 第41-48页 |
| 二、 人与历史 | 第48-52页 |
| 三、 人与历史的双重进化过程 | 第52-55页 |
| 四、 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55-63页 |
| 注释 | 第63-65页 |
| 第1章 古代世界:无人的历史 | 第65-94页 |
| ·古典时代对历史的理解 | 第66-81页 |
| ·从自然主义到人本主义 | 第66-75页 |
| ·历史学的阐释 | 第75-81页 |
| ·中世纪:神的历史 | 第81-91页 |
| ·犹太史学 | 第82-86页 |
| ·基督教史学 | 第86-91页 |
| 注释 | 第91-94页 |
| 第2章 近代的视角 | 第94-124页 |
| ·维柯的天意论 | 第94-102页 |
| ·哲学与历史的统一 | 第95-97页 |
| ·人类的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 | 第97-99页 |
| ·天意: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99-102页 |
| ·康德的自然的狡计 | 第102-112页 |
| ·历史:自然的目的 | 第104-108页 |
| ·自然的狡计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108-112页 |
| ·黑格尔: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112-121页 |
| ·历史是理性的狡计 | 第112-116页 |
| ·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116-121页 |
| 注释 | 第121-124页 |
| 第3章 马克思切入历史领域的人学视角 | 第124-158页 |
| ·从感性的人、抽象的人到自然的人:近代西方人学的兴起 | 第124-134页 |
| ·现实的人:马克思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超越 | 第134-142页 |
| ·马克思对历史的双重理解 | 第142-154页 |
| 注释 | 第154-158页 |
| 第4章 历史的动力与人 | 第158-178页 |
| ·人的需要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第158-163页 |
| ·自我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第163-167页 |
| ·实践:人之存在的总体性 | 第167-176页 |
| 注释 | 第176-178页 |
| 第5章 马克思对历史动力的阐释 | 第178-232页 |
| ·历史动力问题的形上之思 | 第178-192页 |
| ·劳动 | 第179-182页 |
| ·交往 | 第182-183页 |
| ·劳动和交往的关系 | 第183-185页 |
| ·分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 第185-192页 |
| ·社会基本矛盾:对历史发展的现实分析 | 第192-205页 |
| ·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 | 第205-219页 |
| ·马克思的两种生产理论 | 第206-208页 |
| ·人自身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的生产的统一 | 第208-211页 |
| ·两种生产理论的新阐释 | 第211-215页 |
| ·两种生产理论的意义 | 第215-219页 |
| ·知识经济时代历史发展动力问题分析 | 第219-227页 |
| ·知识经济时代的过渡性 | 第220-222页 |
| ·知识经济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 | 第222-227页 |
| 注释 | 第227-232页 |
| 结语 | 第232-2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240-244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244-245页 |
| 后记 | 第245-246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