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引言 | 第1-28页 |
| ·聚苯胺的研究概况 | 第9-17页 |
| ·聚苯胺的研究历史 | 第9-10页 |
| ·聚苯胺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苯胺和聚苯胺的结构 | 第10-11页 |
| ·聚苯胺的主要特性 | 第11-12页 |
| ·聚苯胺的主要应用 | 第12-13页 |
| ·存在缺点及局限性 | 第13-14页 |
| ·对聚苯胺的掺杂研究 | 第14-17页 |
| ·掺杂机制 | 第14页 |
| ·掺杂物质 | 第14-16页 |
| ·掺杂效果 | 第16-17页 |
| ·聚苯胺的合成方法 | 第17页 |
| ·反胶束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反胶束体系介绍 | 第18-19页 |
| ·反胶束的主要应 | 第19-23页 |
| ·提纯与分离生物活性物质 | 第19-20页 |
| ·酶的固定化并应用于酶催化领域 | 第20页 |
| ·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 第20-23页 |
| ·反胶束中制备聚苯胺纳米材料 | 第23-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24-28页 |
| ·工作的目的、意义 | 第24-26页 |
| ·可行性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在DBSA反胶束体系中制备掺杂态纳米聚苯胺 | 第28-44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8-29页 |
| ·主要试剂 | 第28-29页 |
|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化学合成 | 第29-30页 |
| ·DBSA-PANI的合成 | 第29-30页 |
| ·HCl-PANI的合成 | 第30页 |
| ·产品表观收率测定 | 第30页 |
| ·产品性能检测 | 第30-3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1-43页 |
| ·反应机理研究 | 第31-32页 |
| ·最佳实验条件的摸索 | 第32-37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 ·APS/An的影响 | 第33-36页 |
| ·表面活性剂DBSA用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产品表征 | 第37-43页 |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37-38页 |
| ·红外光谱 | 第38-39页 |
| ·循环伏安 | 第39-40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40-41页 |
| ·差热热重 | 第41-42页 |
| ·产品的分子量 | 第42页 |
| ·产品的溶解性能 | 第42页 |
| ·产物粒度、形貌测 | 第42-43页 |
| ·本章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在CTAB反胶束体系中制备聚苯胺纳米毛线绳 | 第44-55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 ·主要试剂 | 第44-45页 |
| ·主要仪器 | 第45页 |
|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 ·化学合成 | 第45-46页 |
| ·产品性能检测 | 第46-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 ·透射电镜 | 第47-48页 |
| ·扫描电镜 | 第48-49页 |
| ·反应机理讨论 | 第49-50页 |
| ·电导率 | 第50页 |
| ·紫外可见光谱 | 第50-51页 |
| ·溶解性 | 第51-52页 |
| ·红外光谱 | 第52-53页 |
|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四章 胶束、反胶束中制备不同形态的聚苯胺纳米材料 | 第55-6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55-56页 |
|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 ·主要仪器 | 第55-56页 |
| ·AOT/异辛烷/水反胶束体系中静置过程对产物形态的影响 | 第56-58页 |
|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58页 |
| ·SDS/异辛烷/水胶束体系搅拌与超声对产物形态的影响 | 第58-59页 |
| ·实验部分 | 第5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8-59页 |
| ·DBSA/异辛烷/水反胶束体系中溶剂热过程对产物形态的影响 | 第59-62页 |
| ·实验部分 | 第59-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2页 |
| ·CTAB反胶束体系中溶剂对产物形态的影响 | 第62-65页 |
| ·实验部分 | 第62-6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 硕士就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