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 第1-10页 |
1导论 | 第10-20页 |
1. 1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7页 |
1. 1. 1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 1. 2现状分析 | 第12-14页 |
1. 1. 3学术价值 | 第14-15页 |
1. 1. 4现实意义 | 第15-17页 |
1. 2研究思路、内容与创新点 | 第17-20页 |
1. 2.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 2.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 2. 3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 2. 4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2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相关研究进展分析 | 第20-33页 |
2. 1城市旅游 | 第20-24页 |
2. 1. 1国外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2. 1. 2国内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2. 2一般竞争力 | 第24-25页 |
2. 2. 1国外研究 | 第24-25页 |
2. 2. 2国内研究 | 第25页 |
2. 3产业竞争力 | 第25-30页 |
2. 3. 1国外研究 | 第25-28页 |
2. 3. 2国内研究 | 第28-30页 |
2. 4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 | 第30-32页 |
2. 4. 1国外研究 | 第30-31页 |
2. 4. 2国内研究 | 第31-32页 |
2. 5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3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33-63页 |
3. 1相关理论及主要概念 | 第33-39页 |
3. 1. 1相关理论 | 第33-36页 |
3. 1. 2主要概念 | 第36-39页 |
3. 2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 第39-50页 |
3. 2. 1产业竞争力的实质 | 第39-40页 |
3. 2. 2产业竞争力的系统分析 | 第40-48页 |
3. 2. 3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 第48-50页 |
3. 3决定城市旅游产业竞争优势的因素 | 第50-52页 |
3. 4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范式研究 | 第52-62页 |
3. 4. 1关于“范式” | 第52-53页 |
3. 4. 2竞争力分析范式的研究现状 | 第53-59页 |
3. 4. 3建立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范式 | 第59-62页 |
3. 5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其案例分析 | 第63-92页 |
4. 1层次分析法及其逻辑 | 第63-64页 |
4. 2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分析 | 第64-71页 |
4. 2. 1竞争力指标体系 | 第65-66页 |
4. 2. 2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 第66-70页 |
4. 2. 3旅游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 第70-71页 |
4. 3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第71-79页 |
4. 3. 1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71-72页 |
4. 3. 2评价指标及说明 | 第72-77页 |
4. 3. 3统计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4. 4案例比较分析 | 第79-91页 |
4. 4. 1案例分析指标体系 | 第80-82页 |
4. 4. 2竞争力量化比较 | 第82-91页 |
4. 5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与策略 | 第92-126页 |
5. 1城市旅游产业竞争趋势分析 | 第92-95页 |
5. 2城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发展的思考 | 第95-99页 |
5. 2. 1美国东部城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成因剖析 | 第95-97页 |
5. 2. 2我国长三角城市群联合打造城市旅游产业密集带的思考 | 第97-99页 |
5. 3提升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战略选择 | 第99-101页 |
5. 4增强我国旅游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对策 | 第101-107页 |
5. 4. 1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实现城市增值 | 第101-102页 |
5. 4. 2规范政府行为,积极推进我国城市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 第102-103页 |
5. 4. 3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全方位开放旅游市场 | 第103-104页 |
5. 4.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 | 第104-105页 |
5. 4. 5努力提高我国城市旅游产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 第105-106页 |
5. 4. 6实施旅游城市空间竞争合作,形成良性互动的多赢局面 | 第106-107页 |
5. 5城市旅游产业空间竞争合作--以杭州接轨上海为例 | 第107-125页 |
5. 5. 1上海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状况分析 | 第107-111页 |
5. 5. 2杭州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第111-115页 |
5. 5. 3杭州接轨上海的空间竞争合作 | 第115-125页 |
5. 6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6. 1结论 | 第126-127页 |
6. 2尚待研究的课题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