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桂花论文

桂花品种分类研究

前言第1-16页
1 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6-22页
 1.1 中国古代对桂花的记载第16-17页
 1.2 国外关于桂花的研究第17-18页
 1.3 桂花品种的现代研究概况第18-20页
 1.4 桂花品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0-22页
2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2-24页
 2.1 研究内容第22页
 2.2 研究方法第22-24页
3 木犀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与栽培现状第24-32页
 3.1 木犀属的地理分布第24-27页
  3.1.1 木犀属植物的水平分布第24页
  3.1.2 木犀属植物的垂直分布第24-26页
  3.1.3 木犀属植物的分布特点第26页
  3.1.4 我国木犀属植物的分布第26-27页
 3.2 桂花的野生分布第27-29页
  3.2.1 古代有关野生桂花的记载第27-28页
  3.2.2 现知野生桂花群落第28-29页
 3.3 木犀属植物的栽培现状第29-32页
4 桂花品种的形态学研究第32-42页
 4.1 桂花品种的主要形态特点与演化规律第32-37页
  4.1.1 花序类型第32页
  4.1.2 开花习性和花期第32-33页
  4.1.3 花色第33页
  4.1.4 花型第33-35页
  4.1.5 雌蕊发育状况与结实性第35页
  4.1.6 花朵大小第35-36页
  4.1.7 营养器官的主要形态第36页
  4.1.8 跳枝现象第36-37页
 4.2 桂花品种记载标准和描述术语规范第37-40页
 4.3 桂花品种调查记载表第40-42页
5 木犀属观赏品种分类系统的探讨第42-61页
 5.1 木犀属观赏品种的起源第42-44页
  5.1.1 木犀属的起源与演化第42页
  5.1.2 栽培品种的形成第42-44页
 5.2 品种分类原则和分类等级第44-48页
  5.2.1 品种分类原则第44-45页
  5.2.2 品种分类等级第45-48页
 5.3 桂花的品种群分类第48-57页
  5.3.1 四季桂品种群与其他品种群的关系第48-50页
  5.3.2 银桂品种群、金桂品种群和丹桂品种群第50-51页
  5.3.3 品种群学名的考证和订正第51-55页
  5.3.4 四个品种群的演化关系第55-57页
 5.4 木犀属观赏品种分类第57-58页
  5.4.1 木犀属观赏品种分类系统第57页
  5.4.2 木犀属观赏品种分类系统的说明第57-58页
 5.5 关于桂花品种的命名问题第58-61页
6 桂花品种的分类和整理第61-143页
 6.1 四季桂品种群第61-72页
  6.1.1 四季桂品种群品种分类检索表第61-62页
  6.1.2 四季桂品种群品种记载第62-71页
  6.1.3 四季桂品种群存疑品种第71-72页
 6.2 银桂品种群第72-102页
  6.2.1 银桂品种群品种分类检索表第72-76页
  6.2.2 银桂品种群品种记载第76-101页
  6.2.3 银桂品种群存疑品种第101-102页
 6.3 金桂品种群第102-125页
  6.3.1 金桂品种群品种分类检索表第102-105页
  6.3.2 金桂品种群品种记载第105-123页
  6.3.3 金桂品种群存疑品种第123-125页
 6.4 丹桂品种群第125-143页
  6.4.1 丹桂品种群品种分类检索表第125-127页
  6.4.2 丹桂品种群品种记载第127-142页
  6.4.3 丹桂品种群存疑品种第142-143页
7 木犀属其他种类的品种分类整理第143-152页
 7.1 柊树第143-149页
  7.1.1 格树品种分类检索表第144页
  7.1.2 柊树品种记载第144-149页
 7.2 山桂花第149-150页
 7.3 齿叶木犀第150-151页
 7.4 华东木犀第151-152页
8 木犀属植物和桂花品种的孢粉学研究第152-165页
 8.1 材料与来源第152页
 8.2 研究方法第152-154页
 8.3 结果与分析第154-165页
  8.3.1 花粉观察与测量结果第154-156页
  8.3.2 主成分分析第156-157页
  8.3.2 系统聚类分析第157-165页
9 小结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1页
附录Ⅰ 木犀属观赏品种名录第171-172页

论文共1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及其完善
下一篇:空间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