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期江淮暴雨发生发展动力学机制的初步分析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引言 | 第6-8页 |
| 2 江淮梅雨暴雨的降水特征和影响系统 | 第8-10页 |
| ·降水概况 | 第9页 |
| ·影响梅雨暴雨的大范围天气形势 | 第9-10页 |
| ·影响系统 | 第10页 |
| 3 江淮梅雨暴雨形成的物理量分析 | 第10-13页 |
| ·涡度场和散度场 | 第10-11页 |
| ·水汽条件 | 第11页 |
| ·不稳定能量分析 | 第11-13页 |
| 4 江淮梅雨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 | 第13-39页 |
| ·中尺度数值模拟设计及效果 | 第13-16页 |
| ·中尺度涡柱形成与强对流运动 | 第16-17页 |
| ·Q矢量诊断 | 第17-20页 |
| ·干侵入对气旋和对流运动的影响 | 第20-30页 |
| ·热量水汽收支与强降水 | 第30-32页 |
| ·螺旋度诊断分析 | 第32-36页 |
| ·高低空急流耦合对能量的贮存和释放的作用 | 第36-39页 |
| 5 改进初始场的数值模式模拟效果 | 第39-44页 |
| ·资料及处理方法 | 第40-42页 |
| ·引用雷达资料的湿度场修正 | 第40页 |
| ·引用卫星资料的湿度场修正 | 第40-41页 |
| ·利用四维变分同化对风场的初始场调整 | 第41-42页 |
| ·暴雨实例和非常规资料试验方案 | 第42-43页 |
| ·结果分析 | 第43-44页 |
| 6 主要结论和讨论 | 第44-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 附图 | 第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