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引言 | 第9页 |
·课题背景 | 第9-11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1-19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体系的研究 | 第11-12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抗震试验及理论研究 | 第12-16页 |
·异形柱框轻结构部件的抗震试验及理论研究 | 第16-1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试验概况 | 第21-27页 |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21-24页 |
·试验模型的设计 | 第21页 |
·试验模型的制作 | 第21页 |
·材料的力学性能 | 第21-24页 |
·加载方式与测试内容 | 第24-26页 |
·水平加载方式 | 第24-26页 |
·测试阶段和加载控制 | 第26页 |
·量测内容和数据采集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中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27-60页 |
·引言 | 第27页 |
·弹性刚度实测值及计算值 | 第27-28页 |
·结构破坏过程及刚度和变形分析 | 第28-39页 |
·第一循环 | 第28-30页 |
·第二循环 | 第30-31页 |
·第三循环 | 第31-32页 |
·第四循环 | 第32-34页 |
·第五循环 | 第34-35页 |
·第六循环 | 第35-36页 |
·第七循环 | 第36-37页 |
·第八循环 | 第37-38页 |
·第九循环 | 第38页 |
·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循环 | 第38-39页 |
·“水平力--水平位移”滞回曲线及分析 | 第39页 |
·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及屈强比 | 第39-41页 |
·弹塑性变形及延性分析 | 第41-43页 |
·刚度衰减过程分析 | 第43-44页 |
·钢筋应变滞回曲线分析 | 第44-51页 |
·框架梁钢筋应变 | 第45-47页 |
·框架柱钢筋应变 | 第47-51页 |
·结构的屈服机制 | 第51-54页 |
·结构的破坏特征 | 第54-55页 |
·框架梁破坏特征 | 第54页 |
·框架柱破坏特征 | 第54页 |
·节点区破坏特征 | 第54页 |
·楼板破坏特征 | 第54-55页 |
·结构承载力计算分析 | 第55-57页 |
·节点失效模式的判别及柱端弯矩值的确定 | 第55-56页 |
·梁及异形柱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计算 | 第56-57页 |
·计算分析 | 第57页 |
·本文研究的框架与纯异形柱框架抗震性能的比较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4章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边框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 第60-89页 |
·引言 | 第60页 |
·弹性刚度实测值及计算值 | 第60-61页 |
·破坏过程及刚度和变形分析 | 第61-70页 |
·第一循环 | 第61-62页 |
·第二循环 | 第62-63页 |
·第三循环 | 第63-64页 |
·第四循环 | 第64-65页 |
·第五循环 | 第65-67页 |
·第六循环 | 第67-68页 |
·第七循环 | 第68页 |
·第八循环 | 第68-69页 |
·第九、十、十一循环 | 第69-70页 |
·“水平力--水平位移”滞回曲线及分析 | 第70-71页 |
·开裂荷载、屈服荷载、极限荷载及屈强比 | 第71-72页 |
·弹塑性变形及延性分析 | 第72-73页 |
·刚度衰减过程分析 | 第73-75页 |
·钢筋应变滞回曲线分析 | 第75-84页 |
·框架梁钢筋应变 | 第75-78页 |
·框架柱钢筋应变 | 第78-84页 |
·结构屈服机制 | 第84页 |
·破坏特征 | 第84-87页 |
·框架梁破坏特征 | 第84-87页 |
·框架柱破坏特征 | 第87页 |
·节点区破坏特征 | 第87页 |
·楼板破坏特征 | 第87页 |
·承载力计算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 第89-121页 |
·引言 | 第89页 |
·结构层间恢复力模型的建立 | 第89-91页 |
·本文结构试验所得滞回曲线的特点分析 | 第89-90页 |
·恢复力模型的确定 | 第90-91页 |
·底部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弹塑性时程分析 | 第91-119页 |
·时程分析法的基本理论 | 第91-97页 |
·弹塑性时程分析程序、模型、基本参数 | 第97-101页 |
·纯异形柱框架及底层矩形柱上部异形柱框架计算结果比较 | 第101-112页 |
·底层矩形柱配筋率对底层矩形柱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112-1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19-121页 |
第6章 工程应用 | 第121-136页 |
·引言 | 第121页 |
·工程概况 | 第121-122页 |
·工程设计 | 第122页 |
·部分设计图及照片 | 第122-135页 |
·本章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7章 抗震设计建议 | 第136-137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37-142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贡献 | 第137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37-140页 |
·研究展望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