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5页 |
一、 土地、土地利用及土地利用类型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 土地 | 第12-13页 |
2 土地利用 | 第13页 |
3 土地利用类型 | 第13-14页 |
二、 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 土地利用结构 | 第14-15页 |
2 土地利用结构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8页 |
一、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二、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二、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三、 资料收集 | 第19-20页 |
1 图件资料 | 第19页 |
2 其他资料 | 第19-20页 |
四、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手段 | 第21-26页 |
第一节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一、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2-23页 |
三、 区位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的技术手段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宝应县概况与土地利用状况 | 第26-28页 |
第一节 宝应县概况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宝应县土地利用状况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宝应县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 第28-45页 |
第一节 宝应县土地利用数量结构 | 第28-33页 |
一、 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分析 | 第28-30页 |
二、 土地利用数量指数分析 | 第30-33页 |
1 多样化指数 | 第30-31页 |
2 形状指数 | 第31-32页 |
3 斑块密度 | 第32页 |
4 斑块面积比例 | 第32-33页 |
5 斑块优势度 | 第33页 |
第二节 宝应县土地利用空间结构 | 第33-36页 |
一、 分维数 | 第34-35页 |
二、 分离度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宝应县土地利用组合结构 | 第36-45页 |
一、 土地利用集中化程度分析 | 第36-41页 |
1 罗伦兹曲线分析法 | 第36-39页 |
2 集中化指数分析法 | 第39-41页 |
二、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组合类型分析 | 第41-43页 |
三、 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宝应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第45-48页 |
一、 当前宝应县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5页 |
二、 宝应县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