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研究
1 概论 | 第1-29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涵义 | 第26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2 我国煤炭经济运行质量问题及其成因评析 | 第29-38页 |
·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29-32页 |
·组织结构不合理,市场集中度低 | 第29-30页 |
·产品结构单一,产品附加值低 | 第30-31页 |
·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较低 | 第31-32页 |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 第32-33页 |
·煤炭市场供需失衡 | 第33页 |
·煤炭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 第33-35页 |
·资源浪费与环境破坏突出 | 第35-36页 |
·安全生产局面严峻 | 第36-38页 |
3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38-58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 | 第38-40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 第38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的特征 | 第38-39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9-40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影响因素的解释结构分析 | 第40-48页 |
·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步骤 | 第41页 |
·煤炭产业经济运行质量之可达矩阵 | 第41-43页 |
·可达矩阵的级间划分 | 第43-46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解释结构模型 | 第46-48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48-58页 |
·经济增长指标 | 第48-50页 |
·比例结构指标 | 第50-52页 |
·综合效益指标 | 第52-58页 |
4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 第58-71页 |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8-63页 |
·指标无量纲化的必要性 | 第58页 |
·指标无量纲化的原则 | 第58-59页 |
·指标性质与指标类型的一致化 | 第59-60页 |
·指标无量纲化方法 | 第60-62页 |
·指标阈值及参数的确定 | 第62-63页 |
·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模型 | 第63-71页 |
·评价模型的构建思路 | 第63-6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4-66页 |
·主客观组合赋权模型 | 第66-71页 |
5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实证分析 | 第71-96页 |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与指标评价值 | 第71-74页 |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4-84页 |
·指标主观权重的确定 | 第74-79页 |
·指标客观权重的确定 | 第79-83页 |
·指标主客观组合权重的确定 | 第83-84页 |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评价 | 第84-96页 |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总体评价 | 第84-85页 |
·山东煤炭经济运行质量分项评价 | 第85-94页 |
·山东省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综述 | 第94-96页 |
6 提高我国煤炭经济运行质量的对策建议 | 第96-112页 |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微观活力 | 第96-99页 |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96-98页 |
·优化国有资产存量结构,减轻国有企业负担 | 第98-99页 |
·实施科教兴煤战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第99-103页 |
·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 | 第100-101页 |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 第101-102页 |
·加强人才培养和职工培训,提高人员整体素质 | 第102-103页 |
·调整煤炭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 第103-107页 |
·培育和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 | 第103-104页 |
·大力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优化煤炭产品结构 | 第104-105页 |
·调整生产力布局,改善煤炭产业技术结构 | 第105-106页 |
·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优化煤炭行业内部产业结构 | 第106-107页 |
·以市场为导向,搞好煤炭供需总量平衡 | 第107-109页 |
·加强宏观调控,控制煤炭生产总量 | 第107-108页 |
·扩大出口,积极开拓国际煤炭市场 | 第108-109页 |
·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证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第109-112页 |
·明确资源产权关系,实施煤炭资源资产化管理 | 第110-111页 |
·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社会效益 | 第111-112页 |
附表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