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一级水电站坝区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研究
| 第1章 前言 | 第1-10页 |
| ·工程概况及问题的提出 | 第6页 |
| ·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现状及水电工程水化学研究 | 第6-7页 |
| ·水文地球化学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拟解决的问题 | 第7页 |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7-10页 |
| 第2章 坝区地质环境 | 第10-22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0-11页 |
| ·地层岩性 | 第11-12页 |
| ·地质构造 | 第12-18页 |
| ·褶皱 | 第12-14页 |
| ·断裂 | 第14-18页 |
| ·地形地貌及河谷演化史 | 第18-19页 |
| ·地形地貌 | 第18-19页 |
| ·河谷演化史 | 第19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19-22页 |
| ·含水介质及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 ·岩体含水性 | 第20-21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21-22页 |
| 第3章 水化学特征 | 第22-32页 |
| ·宏量组分水化学特征 | 第22-26页 |
| ·宏量组分的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 ·Q型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 | 第26-27页 |
| ·分析结果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 第27-28页 |
| ·微量元素组分特征 | 第28-32页 |
| 第4章 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第32-37页 |
| ·宏量组分主成分分析 | 第32-34页 |
| ·基本思想 | 第32页 |
| ·分析结果及水文地质意义 | 第32-34页 |
| ·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 ·主因子的水文地质含义 | 第33-34页 |
| ·正交因子得分图的水文地质意义 | 第34页 |
| ·坝区水文地球化学作用 | 第34-37页 |
| ·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及相关的溶滤作用 | 第34-35页 |
| ·大理岩的岩溶作用 | 第35页 |
| ·砂板岩、绿片岩等铝硅酸盐岩石的溶滤作用 | 第35页 |
| ·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 第35-37页 |
| 第5章 地下水系的水化学 | 第37-66页 |
| ·右岸地下水系 | 第37-46页 |
| ·右岸地下水化学成分 | 第37-41页 |
| ·聚类分析结果及水文地质意义 | 第41页 |
| ·神经网络 | 第41-45页 |
| ·神经网络算法 | 第42-43页 |
| ·神经网络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 ·网络学习过程 | 第44页 |
| ·预测结果 | 第44-45页 |
| ·判别分析 | 第45-46页 |
| ·基本思想 | 第45页 |
| ·分析结果及其水文地质意义 | 第45-46页 |
| ·左岸地下水及江水 | 第46-52页 |
| ·地下水 | 第46-48页 |
| ·地下水及江水宏量组分的聚类分析 | 第48-50页 |
| ·岸边江水水化学异常 | 第50-52页 |
| ·地下水稀土元素 | 第52-57页 |
| ·地下水、泉华的稀土配分模式 | 第53-54页 |
| ·右岸地下水、泉华的稀土配分模式 | 第53页 |
| ·左岸地下水、泉华的稀土配分模式 | 第53-54页 |
| ·地下水中Ce、Eu的异常 | 第54-55页 |
| ·地下水中Ce的异常 | 第54-55页 |
| ·地下水中Eu的异常 | 第55页 |
| ·地下水系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5-57页 |
| ·右岸地下水系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6页 |
| ·左岸地下水系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 | 第56-57页 |
| ·同位素 | 第57-66页 |
| ·氢氧稳定同位素 | 第57-62页 |
| ·氢氧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理论基础 | 第58-59页 |
| ·地下水的补给 | 第59-62页 |
| ·地下水碳酸组分的碳氧同位素 | 第62-66页 |
| 第6章 水文地球化学问题研究的意义 | 第66-71页 |
| ·防渗问题 | 第66页 |
| ·地下水对混凝土的腐蚀性 | 第66-71页 |
| ·腐蚀类型 | 第66-68页 |
| ·结晶类腐蚀 | 第66-67页 |
| ·分解类腐蚀 | 第67-68页 |
| ·结晶分解类复合腐蚀 | 第68页 |
| ·水对混凝土腐蚀性判定 | 第68-69页 |
| ·坝区地下水产生腐蚀的可能性 | 第69页 |
| ·防治措施及建议 | 第69-71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1-72页 |
| 致谢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附录 2002年江水、溪水、平硐水水化学分析表 | 第75-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