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27页 |
| ·课题的背景 | 第9页 |
| ·康普顿背散射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原子核物理学基础知识 | 第10-17页 |
| ·原子核结构 | 第10-11页 |
| ·放射性和衰变定律 | 第11-13页 |
| ·原子核衰变的种类 | 第13-15页 |
| ·X射线 | 第15页 |
| ·同步辐射 | 第15-16页 |
| ·X、γ射线和物质的相互作用 | 第16-17页 |
| ·康普顿背散射 | 第17-24页 |
| ·康普顿背散射的概念 | 第17-23页 |
| ·康普顿背散射的应用 | 第23-24页 |
| ·选题的意义及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24-25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总体设计 | 第27-45页 |
|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性能指标要求 | 第27页 |
|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工作原理 | 第27-28页 |
| ·入射源的选择的说明 | 第28-29页 |
| ·散射粒子计算 | 第29-31页 |
| ·发现异物的最低条件计算 | 第31-32页 |
| ·本底计算 | 第32-36页 |
| ·从~(192)Ir源直接到达表面的辐射剂量(直穿) | 第33-34页 |
| ·贫铀本身的辐射 | 第34-35页 |
| ·入射束打在水泥目标上的散射粒子 | 第35-36页 |
|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系统设计 | 第36-44页 |
| ·斜导轨拖板设计 | 第44-45页 |
| 第三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辐射源容器设计 | 第45-53页 |
| ·源容器的主要用途 | 第45页 |
| ·源容器的工作原理 | 第45-47页 |
| ·源容器的特点 | 第47-48页 |
| ·源容器的主要技术性能 | 第48-49页 |
| ·源容器的辐射屏蔽与安全分析 | 第49-50页 |
| ·源容器的操作规范及管理措施的制订 | 第50-53页 |
| ·源容器的操作规范的制订 | 第50-52页 |
| ·源容器的管理措施的制订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探测采传系统设计 | 第53-68页 |
| ·探测采传系统的概述 | 第53-54页 |
| ·探测器简介 | 第54-56页 |
| ·模数变换卡及中断接口卡的性能指标 | 第56-58页 |
| ·探测采传系统的性能考核 | 第58-60页 |
| ·采集源程序说明 | 第60-68页 |
| ·汇编源程序说明 | 第60-64页 |
| ·C~(++)头文件(.H文件)说明 | 第64页 |
| ·C~(++)文件说明 | 第64-68页 |
| 第五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第68-72页 |
| ·控制对象 | 第68页 |
| ·控制原理 | 第68-71页 |
| ·电机及驱动模块的选择 | 第71页 |
| ·系统性能特点与技术指标 | 第71-72页 |
| 第六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仪的应用软件设计 | 第72-77页 |
| ·有关软件的说明 | 第72-73页 |
| ·程度结构模块 | 第73-77页 |
| 第七章 康普顿背散射成像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77-94页 |
| ·单线扫描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第77-79页 |
| ·平面成像实验的结果及分析 | 第79页 |
| ·辐射剂量测试 | 第79-94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